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英国商人罗伯特,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年间罗伯特随家人移居加拿大。机缘巧合下来到中国后,他选择扎根于此。因为精通中文,这让他比其他外国人更容易适应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初他在一个距离广州60公里的小城市生活,那里主要是服装加工厂。后来搬到了广州,开始涉足化妆品包装生产业务。
在他看来,中国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变化出现在2004年左右。那时候的中国城市里,工人无论是在挖沟还是运垃圾,都穿着不太合身的西服干活。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的发展速度格外显眼。好多外资纷纷涌入,尤其上海成了外企最愿意去的地方。
罗伯特曾走遍浙江、重庆山东等地的工厂。他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看到工厂里数千名工人在缝纫机前为沃尔玛等国际品牌生产商品。作为质检人员,他必须确保每件产品都达到最高标准。
在与西方朋友交流时,罗伯特发现他们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解。他认为在个人层面,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人都很友好。但由于语言障碍和支付系统的差异,许多人难以真正融入中国生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在他看来更多是出于商业考量,因为恐惧性新闻更容易吸引读者。
30多年的中国生活,也让罗伯特养成了许多"中国式"习惯。比如每天午休,喝温水而不是冰水。他甚至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典型的英国人或加拿大人,而是一个"全球公民"。
在经营理念这块儿,罗伯特有他自己不一样的看法。他不认可那种传统观念里“关系”最重要的做法,反而觉得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他把那些没必要的应酬给减少了,更看重工作的效率和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招聘的时候,他很有创意地利用微信来进行前期的交流沟通,接着再通过短时间的试用,去考察候选人。
对于想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罗伯特建议一定要学习中文。他认为在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做为跳板是明智的选择,这个时候要找到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今的罗伯特已经无法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他觉得西方社会过于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亚洲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他打算在亚洲度过余生,继续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罗伯特的生活信条是相信因果,保持诚实和乐观。他认为幽默和坚韧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品质。通过自己的经历,他不断向世界传递快乐和正能量,诠释着跨文化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
这位在中国扎根30年的英国商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文化差异不是障碍,而是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的调味剂。他的故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外国人在华经历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