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今年4月,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总书记也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在城乡融合视野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我国有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占国土面积的90%,集聚了全国超50%的常住人口。县域处于联城带乡的关键节点,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改善民生看,壮大县域经济可以带动县域人口、产业集聚,增强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城镇化发展看,县城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发展县域经济给农民进城安家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利于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县域还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也要看到,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县域经济还存在资源要素流出、产业特色不突出、增长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深挖县域潜力,培育内生动力,做优做强县域经济,让城乡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集聚要素,夯实县域发展保障。要素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域集聚,充分流动、顺畅对接。一方面,要强化要素供给。强化对县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提高县域财政自主权,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引导金融“活水”、社会投资有序流向县域。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税收、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广的创业平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增强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优化要素配置。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等县域统筹,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使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能够在县域城乡之间平等交换、优化配置。
突出特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特色则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首先要找准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色、发展潜力等选择相匹配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产业不一定非要“大而全”“高精尖”,关键要琢磨透“土特产”文章,把特色与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发展县域产业还要走集群化路子,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配套产业,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形成集群联动效应。此外,还应树立产业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高度地域特色和辨识度的县域特色品牌,加强品牌传播、发展品牌经济,提升产业附加值。
强化协同,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县域经济不等于一县一域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统筹好县城与乡镇的关系,还要协调好县域之间、县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往内看,要顺应县城和村镇发展规律,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县城和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格局。向外看,要立足县域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区域分工体系,与中心城市、周边县域协同互补、错位发展。比如,大城市周边县城可以主动承接人口、产业、技术外溢,成为大城市辐射发展的一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县城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则应加强农业、旅游等核心功能建设,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区域内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足、更可持续。
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富则国民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新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新征程上,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让百市千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有力助推中国经济的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往期回顾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讲话精神系列谈① | 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讲话精神系列谈② | 农业大有可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讲话精神系列谈③ | 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