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走出土地高效利用的“安徽路径”

时事   2024-11-24 22:05   安徽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通过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沉睡”的耕地重现生机、荒地孵化出产业新高地……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安徽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土地高效利用的“安徽路径”。

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长出“绿色财富”

近日,在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采煤沉陷区,记者看到,漂浮在沉陷区水面上的50亩水稻现已收割完毕,工作人员正将收割好的稻谷装车入仓。

“今年水稻亩产可达980斤,收成如此之好,这也归功于我们在水稻种植上的技术攻关。”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世文说。

张世文工作的稻田是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采煤沉陷浅水区种植项目,在全国首创“漂浮式绿色稻田”。而这片沉陷区土地所属的淮南矿区地处淮河中游,地下潜水位高,叠加多煤层开采、重复沉陷,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大难题。

为有效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今年6月,双方在凤台县顾桥镇打造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恢复沉陷区淹没土地耕种功能和耕地属性。安徽理工大学科研团队采用纳米膜、稻鱼共生浮板等多种模式,在沉陷区水面上培育了生育期较短、抗倒伏能力强的5个籼稻品种和1个粳稻品种进行试验,以提高水稻种植的成功率。

据介绍,淮河能源集团还将在采煤沉陷区水面上种植水稻基础上推行“渔农互补”模式,实现水面种植与水下养殖、水底增肥土壤与水面种植土循环利用、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

顾桥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水稻项目正是淮南市在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上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的空白。

近年来,淮南市实施“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水面征收+新型种植”“采煤预沉陷监测+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的“4+”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其中,春申湖公园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蝶变成一个集市民休憩、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湿地。同时淮南抢抓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机遇,建成凤台顾桥阳光电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71万千瓦,年发电量超5亿千瓦时,着力打造采煤沉陷区绿色能源基地。

空间改造,立体停车楼破解交通难题

近日,记者在位于芜湖市镜湖区沿河路与陡门巷交叉口东南角的陡门巷立体停车楼看到,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依次排队,井然有序地开进停车楼。

“以前来市区逛街根本不敢开车,停车位太难找,现在陡门巷有了立体停车楼,车位多了很多。”芜湖市民王先生说,现在停车也很智能便捷,只需将车辆停入升降机后,系统按照最省时间、距离最近原则,智能优选最佳车位,车主若要取车,只需要在门口的电子屏幕上点击“开始取车”,输入车牌号即可完成。

“陡门巷紧邻芜湖中山路步行街,人流车流量大,可供停车的土地较少,停车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孙平介绍,为改善陡门巷周边停车难等问题,今年4月,芜湖市陡门巷泵站及配套停车场项目投入使用,这是芜湖市首座智能化停车楼。

陡门巷泵站及配套停车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372平方米,为地下负一层、地上七层的综合大楼。其中,负一层为消防水池、消防泵房、泵井等,一层功能为泵站、机械停车升降机、控制室等;二至七层均为机械停车区,共计96个机动车停车位,采用垂直升降类智慧立体车库方案,实现自动化快速停车和取车。

记者了解到,原陡门巷泵站于1983年建设,位于芜湖市旧城区,周边商业圈和老旧居住小区聚集,人流、车流量大,停车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同时解决泵站改造提升和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不足问题,2022年9月,芜湖市政府在陡门巷开展“泵站+智能停车楼”再开发项目,采取“市政设施+停车设施”复合利用节地模式,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一体化建设泵站和立体智能停车楼。

“盘活陡门巷原泵站周边3000平方米空闲土地后,该区域地块容积率由接近于0提升至1.39,相比于地面停车场,立体停车库停车密度大,按照地面停车场25—30平方米/辆(含公摊面积)标准计算,节约土地资源2400—2880平方米。”孙平说。

为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改善城市停车环境和道路交通状况,芜湖市发布《芜湖市市区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并于今年10月起施行。根据该办法,政府可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待建土地、高架桥下空间等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土地使用权人可利用空闲厂区、自有土地和建筑退让距离范围内的场地依法设置临时公共停车场,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以增加停车供给。

创新举措,落实最严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土地资源是发展之基、生存之本。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土地要素的充分保障。

“近年来,安徽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并取得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方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3.77%,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率、工业固投强度、工业亩均税收分别提升9.0%、9.5%、11.1%。

方成介绍,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此,我省出台实施《安徽省土地监督检查条例》《安徽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截至2023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达8345.18万亩,较上年增加约20万亩,耕地面积连续3年净增加,连续24年实现占补平衡。

此外,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源配置精准性上,我省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创建星期六土地要素会商机制,不断提升要素供给能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全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19.54万亩,总量位居全国第六、长三角地区第一。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上,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6万平方公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目标,研究制定一系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举措。”方成表示,将持续开展存量土地盘活,构建产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异化管理,用地计划向优势地区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倾斜,引导土地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地区,给予用地计划、资金等奖励。(记者 罗晓宇


责编  杜 瑶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延伸阅读 ▼     

任泽锋调研“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

张志强到煤化工园区、潘集区督导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件问题整改工作

黄歇被杀动因新解 旁证他和李嫣清白——楚考烈王记事㊳

淮南市对小区内临时停车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吗?“新媒问政”为您解答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淮南日报
在这里看见淮南,更多资讯请下载观淮客户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