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基石实现绿色蝶变
煤炭行业以高质量供给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历程中,煤炭作为传统能源,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原煤年产量仅3000多万吨。经过75年的发展,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原煤年产量增至47.1亿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与“稳定器”的作用。
来源:中国电力报
75年来,煤炭清洁生产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结构转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提升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据统计,全国原煤入洗率由2012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17.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9.7千克标准煤/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3亿千瓦,煤制氢、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清洁高效利用跃升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其清洁高效利用一直是行业内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煤炭行业立足自身实际,在开发侧和利用侧协同推进,积极探索形成了多类典型模式,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智能精细洗选为基础的商品煤提质加工模式已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与煤炭洗选加工融合,煤炭分选效果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为提供优质清洁煤炭产品夯实基础。
2023年底,全国原煤入洗率比201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煤炭主产区主动作为,山西制定出台《山西省煤炭洗选行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推动煤炭洗选行业产业升级,省内原煤洗选率稳定在80%以上;内蒙古所有煤矿均配套建设高效的选煤厂或群矿选煤厂,原煤洗选率达到100%。
另一方面,充填开采支持政策持续健全完善,充填开采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资源开采量有效提升,煤矸石消纳处置难题加快解决。
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3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3.6%,比2013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山西省组织省内煤炭企业加快推进充填开采,潞安化工高河煤矿建成国内第一个厚煤层分层充填开采项目,充填系统能力国内第一。
矿区发展走出了以生态修复为支撑的绿色模式。煤炭行业加快推进矿区绿色生态建设,矿区土地复垦、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效显著。
内蒙古以“矿山变景山、矿区变景区”为目标,对复垦地区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矿区“生态+”模式,在鄂尔多斯东胜露天煤矿打造了10个集中连片治理区域;新疆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持续推进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恢复相协调。
来源:中国电力报
以煤制油气为核心的煤炭高端多元化利用模式取得长足进步。煤制油气产业技术示范和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基本完成核心技术产业化示范和关键装备自主化、国产化示范,建设运行水平不断提高,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发展初具规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产能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煤炭主力企业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转化工作,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装置;陕煤集团建成全球首套单系列最大50万吨/年粒煤热解、120万吨/年粉煤快速热解等示范工程。
2022年,我国煤制油气总产量分别为733万吨和43亿立方米,分别降低对外依存度1.3%和2.3%,为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13.3亿吨/年。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
来源:中国电力报
全国建成安全高效煤矿1146处、百万吨采煤队683个。安全高效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一井一面、连续运输、机电一体、采掘合一、绿色智能等为主要特点的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模式在不同省区全面铺开。
发展的进程中,大型煤炭企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新突破,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扩容提质取得新进展。
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4%。7家煤炭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来源:中国电力报
“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绿色工厂30多家。
同时,煤炭行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生态文明等也在一体化统筹推进。
矿山领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用卡车、120吨级充电重卡投入运行。
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逐步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以共享中心为代表的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系统普遍推广应用;以煤炭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业的主板上市公司增加至13家。
产业链延伸促多元共赢
近年来,煤炭行业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融合,持续探索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三类新模式。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煤炭矿区加快开发新能源,采煤沉陷区光伏建设加快推进。
安徽省大力推进省内煤炭企业加快新能源建设,淮河能源集团打造百万千瓦以上光伏基地,淮北矿业集团建设水面光伏容量达到144兆瓦,年均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中煤集团按照“存量提效、增量转型”的思路,充分利用矿厂区、沉陷区等空间资源发展“光伏+”农业,利用江苏徐州龙东沉陷区建设的“渔光互补”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装机达到46万千瓦。
来源:中国电力报
——矿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新模式。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延伸开发利用产业链,推进煤炭利用与开采产业的深入融合,实现了产业间内部交易成本最小化,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循环经济园区。
晋能控股集团通过多环节协同开发、延长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产品多元化、环境低害化,建设了以煤—电—热—化—建为主的塔山循环经济园。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以煤矿开采为中心,协同建设了电厂、新能源、陶粒建材、农副产品等多元产业,循环经济链条持续丰富。
——老矿区资源盘活发展新模式。大型煤炭企业积极探索利用矿区闲置土地和工业广场等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物流产业园、生态文旅基地以及新材料研发平台等,老矿区转型发展方兴未艾。
山东省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老矿区“煤电+港航+产融”一体化转型发展新模式;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利用原石台矿闲置土地、房屋建筑以及铁路专用线等既有设施,建设零碳智慧化物流产业园,园区铁路运输装卸能力超过300万吨/年。
来源:中国电力报
与此同时,数字煤炭建设助推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新赛道,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
一大批企业持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储能、工业软件、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
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落地见效,培育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传统煤炭企业由单纯以煤为主向煤炭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赛道上,正书写新的精彩。
从工业革命的动力之源到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新中国成立75年来,煤炭行业历经沧桑巨变,始终践行“国之大者”,在清洁高效利用、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安全稳定供应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炭行业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不动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政策引导为保障,推动清洁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电力报 编 辑:徐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