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她刚刚从社区医院回来,医生告诉她,老伴的血压又高了些,要继续吃药控制。
可张阿姨回家翻开药盒,突然感慨:“唉,吃了这么多年药,怎么还控制不好?现在年纪大了,真怕哪天就突然中风了。”
她的语气里,是深深的无奈和担忧。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身边的亲人:父母总说头晕、胸闷,却不以为然;老家里的长辈总觉得“没事,忍忍就好”。
可是,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而其中,“中风”已悄然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头号杀手”。
比癌症更高的死亡率,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避免?
今天,让小鹿陪您聊聊这个关乎生命的大问题。
为什么中风会成为“头号杀手”?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脑栓塞)和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它来得迅猛,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症状包括:突然的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嘴歪眼斜等。
根据《中国卒中协会》的统计,我国现有中风患者超过1400万人,每年新增中风病例330万。
它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高,恢复起来也特别困难。
更可怕的是, 脑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 ,不少40岁、甚至20多岁的年轻人也成了中风的“猎物”。
中风为什么偏爱中国人?
1、高盐饮食习惯 :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盐的摄入量普遍偏高,而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高血压又是中风的“头号帮凶”。
2、缺乏运动 :
现代人工作忙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让血管老化加速,血液粘稠度增加,这就给中风带来了可乘之机。
3、饮食结构不合理 :
很多人喜欢吃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不足,导致血脂异常,血管逐渐堵塞。
4、熬夜与压力 :
熬夜、压力大、不规律的作息让血压波动频繁,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1个正确选择,或许能救命!
中风虽可怕,但它并非不可预防,生活中的一个个小习惯,往往能决定我们的健康走向。
以下是小鹿总结的关键预防措施,记住这些,可能会救下您和家人的命。
1. 控制好血压
70%以上的中风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会让血管壁承受巨大的压力,时间一长血管变脆,甚至破裂。
如何控制血压?
减盐: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腌制食品。
定期测量:家里备一个血压计,尤其是5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测量2-3次。
听从医生建议按时服药,切勿擅自停药。
2. 试试“地中海饮食”
现代研究也表明,“地中海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饮食方案。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坚果、豆类。
适量摄入深海鱼,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每天饮用1杯温水泡柠檬,也能帮助血管健康。
3. 动起来,别让血液“懒惰”
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年龄较大的老人可以尝试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这些运动既安全又能增强血管弹性。
4. 戒烟戒酒,给血管减负
吸烟不仅会让血液变得粘稠,还会加速动脉硬化;而酗酒则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
如果觉得戒烟困难,可以寻求医生帮助,通过戒烟药物或心理辅导逐步摆脱烟瘾。
5. 警惕“中风信号”,早发现早治疗
中风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3小时!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千万别犹豫,立即拨打120:
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
突然头痛、眩晕;
突然视物模糊或行走不稳。
记住“FAST口诀”:
F(Face):脸部不对称,嘴角歪斜;
A(Arm):胳膊无力,无法抬起;
S(Speech):语言不清,无法对答;
T(Time):时间就是生命,迅速送医。
写在最后
中风的可怕,不仅在于它的高死亡率,更在于它带来的高致残率和对家庭的沉重负担。
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警惕,少一些侥幸,就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亲爱的读者,今天的分享对您有帮助吗?
不妨从今天起,和家人一起调整生活习惯,守护血管健康。
关注小鹿,学习更多养生知识,让健康陪伴您每一天!
好看,就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