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民居极具地方特色,老门头则是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如今,我县还存有老门头上百处,从明清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们具有特殊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个时代一个区域民间文化的生动缩影。神秀天台推出“老门头”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进天台传统古建筑的奇妙世界,了解那些深藏在老门头背后的动人故事。
三合镇岭头周村,村居岭上,村民以周姓为主,故得名。村中有一座三推,沿大塘岸自南向北排列,最北边是“德星楼”,最南边的称“滴水楼”,中间是“武书房”。大门朝西,面对大塘,门前有一照墙。
始建的主人叫周恩沛,周恩沛长子周永监得中武举人,例授毅武校尉,所以大门上悬“亚魁”匾额,门前曾立旗杆礅。那时,春风得意的不仅仅是周永监,父亲周恩沛更加心花怒放,儿子终能出人头地,获取功名,这是他一生的梦想。那年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恩沛已53岁,周永监34岁。
正堂二层的屋檐下高挂着“德星楼”匾额,字迹雄厚而古朴,落款为“古虞金简”。赵金简为上虞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善书法。宅中还有另一块匾额“品端金玉”挂于正堂对面的檐下,由杨文次题写。杨文次时任天台知事,这四字是对宅主的赞美之词。匾额的落款时间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正月,那年周永监还没有得中举人,这块匾额是赠予周恩沛的。
德星楼后有一个小天井,一座花坛依山而筑,由石板构成,石板上刻有仙鹤图案,想必当年这里是鲜花朵朵,清香满院。花坛之下有一口水井,清晨,打一桶水,浇浇花,顺手端一盆兰花,放在堂前的花凳上,一股幽香便弥漫开来。
滴水楼是一座三合院。当年周恩沛四个儿子分房时,长子与次子居新屋道地,三子和四子居德星楼。之后三子周永远建造了滴水楼。周永远中咸丰壬子科恩贡进士,是清咸丰二年(1852)。那一年周永远已满六十,已是耳顺之年,敕授儒林郎候直隶州知州。因得中进士,门前曾立旗杆礅。滴水楼大门开在院子的南边,前面的照墙上也有一块石匾,匾上刻“翕黛霏蓝”四字。廊下的两只木雕牛腿很精致。狮子的脚下和背上各有一只小狮,一副天伦之乐的样子。狮子图案的牛腿在天台也是常见,但如此精细的木雕狮子不多。另外两只牛腿和雀替为草龙图案。外侧高高的马头墙上有灰雕的麒麟,更显宅院的不凡。
“武书房”处于滴水楼与德星楼之间,是一个清幽的小院子,二层小楼,这是当年的周家私塾。廊下左右各有一块长石栏板,刻有五只蝙蝠飞翔在祥云之间,寓意福气和吉祥。廊下的两根石柱刻着一副楹联:“静观每会无言趣,坐谈欣当有得时。”院子两侧各有一个月洞门,左侧为砖砌,右侧为木雕,现只存左侧的月洞门。厢房地面是用桐油拌土压成的,光滑而平整,人称“桐油地”。可以想象当年周氏学童在如此幽雅的宅院读书写字的场景。
周恩沛的四子周永满是四个儿子中寿命最短的一位,去世时才28岁,留下一子二女。妻子是黄务村庠生王国泰次女。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就一直守在周家,抚养着儿女,直到73岁才去世。四十五年的守寡生活,使她得到了节妇的美誉。村中那座贞节牌坊就是为了旌表王氏的节孝奉旨而建,可惜牌坊已毁。
德星楼不仅营造格局巧妙,而且宅院间涌动着文化的气息。在这偏远的小村,主人对读书的崇尚,令人肃然起敬。
文 孙明辉
图 蒋冰之
内容来源:县政协文史资料《老门头》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