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看老门头①:卧雪遗风丨文化·天台

民生   2024-12-26 14:35   浙江  


天台民居极具地方特色,老门头则是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如今,我县还存有老门头上百处,从明清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们具有特殊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个时代一个区域民间文化的生动缩影。神秀天台将陆续推出“老门头”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进天台传统古建筑的奇妙世界,了解那些深藏在老门头背后的动人故事。


天台老城的新华巷,旧名“大司空巷”,因巷内有一座“大司空第”的四合院而得名。大司空是古代的官名,是明清两朝工部尚书的别称,主司土木。这里是指明代工部左侍郎张文郁,他曾受命监修故宫。可眼前的“大司空第”完全是清代的建筑风格,显然非张侍郎所为,估计是张侍郎的后人建造,冠以“大司空第”之名。


“大司空第”坐北朝南,设前厅、内院。前厅的石础呈六角形,刻龙草纹。大院二层,设一正堂、二侧堂,北边的屋顶比东西的屋顶高一米余,显得高大宽敞,庄严大气。正堂前的回廊直通两边耳门。堂门的花格图案是万字纹,侧堂门的花格窗是横竖直条,花板上刻着古人品茶、读书、弈棋、谈笑等画面,人物表情细腻生动,气氛和谐。窗户下是一整块三米长的石板。院中由鹅卵石镶嵌成蝙蝠等花纹,寓意祝福。


清康熙年间,张氏族人将“大司空第”转让给了袁氏族人,俗称“袁氏道地”。据说张氏族人与袁氏族人是亲戚,因此,四合院的转让也是“半卖半送”。袁氏族人在大门门匾上题写“卧雪遗风”。


图为大司空第,位于赤城街道新华巷。 蒋冰之/摄


许多人对门匾上“卧雪遗风”这四个字不解。从字面上看,满是凄清之气,与一般人家门匾上的热烈、繁华之词迥然不同。其实,“卧雪遗风”是出自袁氏先祖袁安的一个典故。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名臣。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一年冬天,大雪连降多日,地上积雪丈余。洛阳县令巡视灾情,见家家户户都在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客居洛阳的袁安门前,却见大雪封门,以为袁安冻饿而死,便命人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于床,气息奄奄。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为何不出门求食?”袁安答:“大雪天,人人皆饥寒,我怎好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嘉许其品德,举为孝廉。汉明帝颁发圣旨曰:“安之功垂史策,爵显天朝,著卧雪之清操,布仁风之善政”。后遂以“卧雪”为安贫清高的典实,用以比喻安贫廉洁的操守。晋陶渊明《咏贫士》诗中赞曰:“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唐代皇甫有诗曰:“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唐王维在《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中写道:“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歙然尚闭关。”都是借“袁安卧雪”典故,抒发清寒君子的高风亮节之志。古代有许多画家皆以此题材作画言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王维的《袁安卧雪图》。


袁安曾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楚郡太守、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官职。为官数十年,严明贤能,断狱公平,守正不移,名重朝廷。袁氏后裔以先祖“卧雪仁风”为做人处世之典范。


据居住在“袁氏道地”的人介绍,清代晚期,袁家是天台县城的名门望族,产业做得很大。民国时,天台城西需造一座木桥,其木料全都是袁家出的。袁家还特地划出五十亩田,以租息来维持这座木桥的日常维修运行。民国二十年,我县筹建民众教育馆,即县图书馆的前身,其地产也是袁家所出,这是后话了。


 “破四旧”时,袁家人为了保护“卧雪遗风”,在门匾上刷了一层石灰。岁月风雨的冲刷又将“卧雪遗风”显现出来,虽然不是很清晰,但仍可看出字迹,楷书,笔墨洒脱。

                            

内容来源:《天台报》文化版“老门头系列”




欢迎大家下载转发天台雅历



BREAK AWAY
往期推荐
01
12356来了!记住这个电话
02
从“制造”到“智造”,这家企业树立行业新标杆丨产业·天台
03
用静电“检验”真爱?等等……

 编辑:陈夏婷   ✄ 审核:陈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神秀天台
天台发布官方号,宣传天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展示天台整体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