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散文解读散文: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
当七月流火渐将余暑消散,当南归的玄鸟已然望不见踪影,当超级月亮即将拨开夜幕层云,人便该猛然意识到,又是一年清秋佳节。中秋望月,银汉无声,月是故乡明。皓月千古,是中国人永远避不开的情结所在。余光中先生为他的散文集题名《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几十年仿佛如一的月光,见证从年少绵延至迟暮的心程。今夕何夕,酒卮对月,品鉴这月光所酿出的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况味。
1
短暂?永恒?
人生代代,江月年年。短暂与永恒,愈是无解,愈是令文人诗客无法释怀。余光中先生亦如是。因此在《焚鹤人》中他笔下的风筝是这样的:“一端是有限,一端是无垠。一端是微小的个人,另一端,是整个宇宙,整个太空的广阔与自由。”一只轻盈风筝,寄托渴望自由的灵魂,仿佛是最快意的逍遥游,却免不了有所待的现实。风筝仍在线上,人仍在地上,万古不变的风云还将一直游于天地。诗人的经验一触而发,生命的局限难以突破。沧桑感与历史感席卷而来,猝不及防。
他登上再吟不出《登楼赋》的摩天大楼,却看到不可以挹酒的星斗亿代不移。他听闻再难送上一曲《菩萨蛮》的长安丽人已改名玛丽,却发觉天外织云锦的新娘永远年轻。“历史健忘,难为情的,是患了历史感的个人。”常怀千岁忧的诗人,如知晦朔的朝菌,阅春秋的蟪蛄。燃烧的历史感,倾北斗之酒无法浇熄,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可是生命,豆蔻梢头,江南头白,唤动万千思绪的生命,却在短暂中牵出无名的感动。“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当我死时。当我生时。”在归彼大荒之前,生命的柴火永不熄灭,当时间在呼吸里燃烧,生命在欣然迎接抗拒时间的巨火。他用笔尖在燃烧,用创造在燃烧,火焰向上,不会因风迷了方向。“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短暂的生命,抵达不了永恒,却在时间里结晶。
2
吟不尽,是乡愁
日月不淹,春与秋其代序,五陵少年回首,恍然迟暮。也许杏花春雨不再,剑门细雨不再,可是半生情结未解,兰陵美酒,也化不尽乡愁。他在江南,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江南,惊起回顾,却想起“庾信头白在江南之北,我们的头白在江南之南”。河广不可以一苇以杭,海峡清浅却隔绝如是。
寻不见,便化入文字低吟,诗浓愁亦浓。梦中的那片土,或许就在方块字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灭,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3
月光可似当时?
月光无心,千古如一,不同的心触到的月光却全然各异。半个世纪的回眸,诗人对月不禁疑惑,月光可还似当年?他在湿湿的灰雨打着的伞下,等着与须眉分不清的白霜回回旋旋地降下,降下。走到那条雨巷的尽头,竟用了二十年,心底的苔痕比起老巷石阶恐是更深?月光低低斜斜地落下,融化在伞缘淋淋漓漓的冷雨中。“一位英雄,禁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眼见须发“剃了再长,黑的变灰,灰的变白”,当年的月光或许寻不回了吧?
又或许,少年的心情偶然间却被点醒。是三月的风四月的雨,借一只纸鸢将春天放飞上云之上;是山有扶苏野有蔓草,折一枝江南再寄向熟悉的远方。或许要樱桃草莓,或许要茱萸苜蓿,或许要到桃花绽时。“桃花绽时,原野便蒸起千朵红云,令梵高也看得眼花。”桃花绽时,沿桃蹊而行的白发少年,依旧不会迷路在武陵。云淞深处,皆为行迹。
满山行迹。再回首,山水未变,九州一色仍是李白的霜。
半生风雨,他再度穿过似铁轨一样长的记忆,重历当年的心程,与旧时的月光对白,为此作品集题名 :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END
来源 / 电气学院
编辑 / 王佳琦
文字 / 谢心怡
审核 / 石子倩 雷浩楠 诸逸静 张雅
/
关
注
我
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