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中岛抚山为汉学家,父亲是中学汉文教员,中岛敦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从小便涉猎中国文化,他也因而对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改编创新尤其擅长。
中岛敦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并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接受西方哲学思潮的背景下,在生前的最后一年以燃烧生命的形式,执笔完成了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高三阅读题时对《山月记》一见钟情,而后在考试中写到《悟净出世》惊叹赞叹,如今借着写书评的机会阅读了中岛敦的作品集,我透过一种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看着中国的历史、民间传说在一个外国人的手中逐渐丰满,看着传统的故事拥有一个新奇的、有趣的、也带着一些文化差异的灵魂。
《弟子》
《弟子》一文讲述了孔子和子路相识相伴相离的颠沛半生。
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和子路,中岛敦笔下的他们有个性也有缺点,有缺点却更有魅力,活灵活现的文字描述着活泼生动的他们。相隔不到十岁的年龄,相伴四十多年的光阴,他们亦师亦友的痕迹里,有思想上的矛盾有怫然的顶撞,也有偏袒的维护和不改的忠诚。
“孔子的慨叹,是为了天下苍生,子路的哭泣不为天下,只为孔子一人。”
我第一次发现,他们也可以脱离传统教育下一成不变的文字,成为活生生的、拥有七情六欲的、真实存在的人。
《山月记》
《山月记》讲述了一个想要成就诗名的孤高文人在理想与现实、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冲突下,化身猛虎,后与友人相遇,向友人自嘲他的内心世界,而后不复相见的故事。
中岛敦尤其擅长在幕前指挥编排,在作品里处处流露自我,《山月记》正是他借人物的内心表达自己意识观念的突出体现。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我还没从第一次阅读外国人改编中国故事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看到这里时,内心怦然一动,一种幽微的、隐秘的情感被探知。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透视社会与人生。中岛敦向内探寻自己的内心,向外将这种难以言会的微妙感觉用他绝佳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引发了一个又一个“被看穿”的人的共鸣。
个性狷介,自持甚高,息交绝游,李徵有他“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的文人清高,有他强烈的身为人的自尊,他不堪于有着“丑陋的面孔”的野兽,羞惭于异化成虎的现实,无法忍受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故友面前。
忘却曾经作为人的存在会带给他幸福,但忘却本身使他恐惧。
无论是化虎前亦是化虎后,“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始终伴随着他,无法面对,自然无法解脱。
这并非只是李徵一个人的性情,更是一种在特定场景下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的普遍的、常见的心理。“我空费自己的才能,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性情如猛兽,每个人都是自己性情的驯兽师。我若有所思,也若有所失。
有一个很新奇的问题:为何是化虎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曾看到一种说法,虎虽为百兽之王,亦是独居动物,身为人时脆弱易伤的悲叹在人心泯灭后化为孤独狂怒的咆哮,没有人懂得他的内心,也依然没有兽能了解他的痛苦。只要李徵没有驯化他的性情,他内心的野兽,他就始终无法逃离,哪怕他已经逃离了世俗,远离了不得不俯首听命的上司困窘的生活和压抑的屈膝。
在深夜,青山、野树、明月、冷露,当一切归于冷寂,湿我皮毛者,又岂止寒夜露水啊。
旧瓶装新酒,酒香也怕巷子深,千字的书评写不尽读书时的微妙感受。希望能安利给你哇。
来源 / 电气学院
编辑 / 叶一鸣
文字 / 叶其璇
审核 / 石子倩 张孟 郑璇
/
关
注
我
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