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评论里的民族自信

文摘   情感   2024-04-07 05:38   英国  

本文配图均为作者拍摄
版权归属©️TanSuo Cultural Travel


❃ ❃ ❃
前几天做了一件很勇的事,写了篇文章,题目叫《我就认为奈飞版三体拍得好》。收获了写公号十年以来最汹涌的谩骂,这么说吧,过去十年所有的评论和谩骂加在一起,还不及这一篇文章。
后来发现别人写这个题材时,都会在开篇先讲腾讯版的优点和奈飞版的缺点,然后才进入主题。前天看到连押沙龙老师写得都很“怂”,终于意识到我是莽撞了。
诸位不必安慰我,被骂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影响我心情的是另一个原因——对与人交流这件事,我感到了彻底的无力。
大多数留言我都没回,甚至后来都懒得放出来了。不回复是因为无从下手,当双方最基本的思维逻辑不一致的时候,实在是难以对话。好多人写了小作文。人家那么认真,我却不回嘴,因为反驳他们的话其实都已经写在了文章里面,没必要再重复一遍。
最重要的,他们的留言、批评,主要目的还是指出我错了,要承认他们是对的,而非互相探讨。与怀抱这样目的的人是无法沟通的,你我在生活中已有太多经验。
今天写这篇文,不是想控诉网络暴力,这件事带给我两个“震惊”,我认为应该分享一下。
先讲一句:批评者里面有少部分是铁杆儿书迷,关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押沙龙老师已经说得很好。


❃ ❃ ❃
第一个震惊是:许多人真的已经形成“中外对立”的观念了。
“真的”两字加了粗,因为我虽然看过很多网络新闻和段子,毕竟没有感同身受,以为这种现象只是被网络夸大。
我并没有对比奈飞版和腾讯版,第一段提到了腾讯版,发出后才意识到不妥,赶紧留言解释,但并没有用。

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说奈飞版好 = 说腾讯版不好。
温和派是建议我看完腾讯版再评论,认为这样才算客观。我不明白,就不能单纯评论其中一版吗?为什么非要对比呢?
完全没有人相信我是单纯在写奈飞版的影评,都认为我的终极目标是攻击腾讯版。就如同他们相信奈飞版是为了一碟醋去包了饺子,相信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活在甄嬛传里,话不对心藏着自己的小阴谋。
其实,我相信绝大多数批评者(书迷除外)并没有看过奈飞版三体,尤其那些单纯问侯我家人或要我吃屎的人,几乎能百分百确定他们没看过。充其量,他们也就是看过“抖音版”。
所以,奈飞版是不是真的很烂并不重要;因为是奈飞拍的,因为之前我们已经有自己的版本,因此奈飞版必须烂。
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审美?
哦,那我就要批评教育你这种不正确的审美,吃美国屎吃多了难免会有低级的审美。
关于这点不想多说了,没啥新意,如同他们的话,说来说去不过是shit。我们继续第二个“震惊”吧。

首先请欣赏留言区点赞前七:

第七名是位勇士,他之后又是一系列类似前六的留言。可惜我截图晚了,其实前三中本来有很“劲爆”的留言,对我从多维度进行了批判,但已经被系统给删了。

这几年来,大家都纷纷感慨,沟通越来越难,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面对不同的声音只想回骂。
所以第二个“震惊”其实也不算是震惊,非要往震惊上靠,也只能说,震惊于情况恶化的速度之快。
每个人都只在意自己的感觉。
我前面说没有人相信我单纯在写奈飞版的影评,但有人的思维方向跟他人不同。ta说:就不能单纯评奈飞,非要捧一踩一?我看到这句留言后,真的是彻底无力了……
我不理解为啥非要对比两版,ta也不理解,但是ta认为我在对比。
虽然我通篇只在首段提到了腾讯版,但ta一定是真心认为我在捧奈飞踩腾讯。那么,ta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呢?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没有直接说腾讯版好。
所以又回到那个公式:说奈飞版好 = 说腾讯版不好。


昨天维舟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小孩子闹矛盾发脾气的生活琐事。我看着他对小儿子的描写,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那天的许多留言。
他的小儿子以自己的感觉为衡量标准,无论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他这里统统转换成自己的衡量标准。
以下这段话是他原文:
从心理学上说,0-6个月婴儿期的孩子就有一种全能自恋,认为世界就该按自己想要的样子运作;当这种心态延续下来,但全能自恋无法实现时,就会出现全能暴怒,发泄着攻击性,你们为什么不是我想要你们的那样;暴怒之后仍然无法达成,还被反击了,就陷入了无助;无助之后,就是第四个阶段:堕入受害妄想症,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我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他今天的表现,可以说是这全能自恋崩塌四阶段教科书一般的演示。
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和心力逐渐成熟,人们理论上会逐渐脱离“婴儿”状态。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但一般来说,一个人长到成年,拥有的时间足够了。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并没有。
没有脱离“全能自恋”有诸多原因,比如无法共情,无法理解他人等多种直接因素,但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无法独立思考。
婴儿由于智力尚不成熟,无法进行思考,行为都是出于纯生理性目的。随着大脑的发育,人逐渐学会越来越复杂的思考,由此学会理解他人,明白并非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最近十多年来,类似“活出自我”、“个人主义”之类的概念很受欢迎,人们纷纷表示要挣脱集体主义的束缚,为自己活一辈子。
这是很好的事情,也是应该的事情。
然而,事态似乎有从一个极端往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我注意到很多跟我强调“个人主义”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反映出“利己主义”。
人们说到“个人主义”时,强调关照自己的内心所需;而在实际生活中,更直接、更表面化的“出于自己利益行事”更容易成为行为准则。
如果一个人说,我的需求就是自己高兴,我做事情就是为了自己高兴,有何不对呢?
理论上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所需只是为了自己高兴、不关心任何其他人的感受的话,在我看来这只是“利己主义”。
曾经有位姐姐训斥我,她说我始终摆脱不了从小受到的集体主义教育,劝我多读一些关于个人主义的书籍。
但是很抱歉,在我的视角中,她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自私的一个人。我认为自己做的,只是最基本的对他人感受的关心,而非什么被集体主义绑架。
她并非个例,我发现很多人把实现“个人主义”与“关心他人感受”放在了对立面。
“关心他人感受”并非是简单在生活细节上照顾对方,愿意理解别人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基础。
哪怕无法理解,能接受不同的存在,其实也是在捍卫“个人主义”。活出不同的自我是“个人主义”所推崇的,全部一致那是集体主义。


“利己主义”或“自我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自信。
有两篇“小作文”给我留下印象。一位说我既然觉得奈飞版好,那说明我根本不会欣赏英剧;另一位的结论是我完全不懂科学。
我很奇怪,为何他们能如此斩钉截铁就做出判断?他们如何能如此自信自己是宇宙真理的标准?
朋友经常说我不够自信。我说我并不想太过自信。收到不同的观点留言时,我总会反思自己是否考虑不周,在哪处有逻辑漏洞。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这种习惯,我并不想对自己的观点太过自信,因为我知道我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上周我给其他作者的文章留言:文化自信有没有做到我不清楚,自信俩字,大多数人是拿捏了。
目前的社会上,人人都很自信。
自信是一种优点,但自信跟反思不矛盾。敢于反思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自信。
与我的同胞们共勉。


此号被限流,喜欢的朋友可关注加星标
以免我们就此别过在茫茫人海


NaNa在英伦
记录我见过的那些风景、那些人、那些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