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在宁高校共获金奖17个,成绩亮眼。既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质量创新项目,也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作为全国大学生最关注、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创业赛事之一,“挑战杯”鼓励00后敢想敢闯敢创,对标科技前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所学进行跨界创新,在不断突破中挑战自我,并尝试将“金点子”落地转化。
让中国龙头“瘦身”
轻盈舞向世界
从前“龙”在英文中是善恶难辨的“dragon”,如今是能给人带来好运的“Loong”;从前必须七八名壮汉才能舞起来的龙,如今一个小姑娘单手也能挥舞起来,并在全世界刮起一股“舞龙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但南理工金鳞龙灯团队主要成员、体育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杜艺元在专业学习舞龙过程中却发现,舞龙是一件颇有门槛的事。首先,龙头很重,一般3—5公斤左右;其次,舞龙至少需七八个人,还得有一个开阔的场地才能挥舞开;此外,传统舞龙传播途径狭窄,过去主要在师徒间传承。这一切激发起了从小看着父亲舞龙、想要舞龙被更多人知晓的杜艺元改变舞龙传承困境的决心。
改变从哪开始?杜艺元及其团队从探访中国第一位舞龙女教练周招娣老师开始,先后走遍了全国3省16市,寻访42位手艺传承人,实地调研39项国家级非遗龙舞形象,才最终定下其团队创新研制的“单人龙”的外形、规格、动作等。
不再“拆东墙补西墙”
让缺损的口腔颌骨“再生”
“如果将牙齿比作树木,那颌骨就是土壤。少了土壤的保护,树木就会受到损伤。”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蒋骋昊是“皓齿玉成”金奖项目的负责人。针对口腔颌骨缺损修复领域的严峻挑战和临床需求,他带领团队创新地研发出一种纳米颗粒材料,通过调控口腔复杂的微环境,让缺损的口腔颌骨自己“长出来”,还牙齿肥沃的“土壤”。
“目前临床上采用‘填骨坑’策略治疗口腔颌骨缺损,修复材料以骨粉为主,不仅价格较高,而且类似‘拆东墙补西墙’,我们用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来代替传统材料,为患者提供一种更为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蒋骋昊表示,口腔就像一个超级细菌培养皿,这样的环境使颌骨缺损修复难度远大于其他部位骨缺损修复,他们研发的材料可以调控口腔微环境,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更具有骨靶向性,促进钙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让缺损颌骨重新长出来,简单概括就是用“长新骨”代替“填骨坑”。
蒋骋昊与材料学结缘已久,对于他来说,将材料学与口腔医学相结合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对材料学的认识源于高中时入选‘中学生英才计划’,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导师的引领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应用开始相关研究。因为我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所以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蒋骋昊说,材料学的发展决定了未来口腔医学的发展,在进入本科学习后,他希望将新材料赋能口腔颌骨缺损修复,解决一些临床疑难问题。
为什么想到研究口腔颌骨缺损修复?蒋骋昊介绍,我国每年因炎症、肿瘤等因素导致的口腔颌骨缺损病例超过2000万,直接关联到患者的面部美学、咀嚼效能与语言表达。在国际上,科研人员一般使用一种成骨诱导因子来进行修复,但它在临床应用中有局限性,小剂量不起作用,大剂量又有副作用,需要其他方式进行优化。蒋骋昊的指导老师江飞一直从事成骨诱导因子方面的研究,在一次讨论中,他们想到是不是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促进修复的方式,比如改善微环境?“金点子”诞生后,他们随即组建团队展开科研攻关,并逐一攻破难点。
“我们还配套开发了高精度的组织缺损识别技术,准确率高达97.15%,为核心产品的临床剂量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核心产品‘皓齿玉成’纳米颗粒已经进入大动物实验阶段,期待不久后正式进入临床应用。”蒋骋昊表示,在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口腔医学领域,推动“皓齿玉成”纳米颗粒及配套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引领颌骨修复技术的革新。
来源:南京日报
图片来源: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