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范仲淹,人们自然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句话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为官为人的典范备受世人推崇。
有道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是范仲淹却做到了让所有人都对他一致好评,堪称宋朝第一“完人”。
他是北宋“顶流”,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他出将入相,功业文章,被朱熹尊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说他是“一世之师”,黄庭坚说他“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生于忧患的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抱定了上安社稷、下救百姓的雄心壮志。正如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不仅文才一流,还通晓《孙子兵法》,是个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命运的一副烂牌被他打出了“王炸”。他始终践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官则造福一方,为将则保土安民,为相则改革弊政。
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境界,在新时代的中国,仍是时代先锋们孜孜以求的最高标杆,不失为时代的强音。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她,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范仲淹少时起,即“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范仲淹十年寒窗苦读,跨越阶层,改变命运。从身无长物到一代名臣,流芳后世,功耀千古。
他也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甚至为此专门撰写《训子弟语》。在文中,他语重心长地表明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督促孩子学习,勤学苦练,不能让他们混日子;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他见面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说:“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问:“为什么这俩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花钱花了很多钱买了几千亩良田,他不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这些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晚年时,范仲淹又耗费毕生积蓄,首创“义庄”,救济赡养贫困的范氏族人。使得大批的族人避免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战乱,义田曾经被毁,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的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一颗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法律顾问:李建阳,法律热线18911728590
长按二维码扫描加关注 欢迎赐稿,投稿邮箱:wang0919@163.com
欢迎赐稿,投稿邮箱:wang0919@163.com
右下角“赞”变成“在看”了
看完文章点“在看”,阅读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