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家规来了:范仲淹家族800年长盛不衰,就凭这30个字!

文摘   2024-11-15 12:46   河南  




说到范仲淹,人们自然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句话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为官为人的典范备受世人推崇。


有道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是范仲淹却做到了让所有人都对他一致好评,堪称宋朝第一“完人”。


他是北宋“顶流”,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他出将入相,功业文章,被朱熹尊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说他是“一世之师”,黄庭坚说他“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生于忧患的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抱定了上安社稷、下救百姓的雄心壮志。正如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不仅文才一流,还通晓《孙子兵法》,是个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命运的一副烂牌被他打出了“王炸”。他始终践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官则造福一方,为将则保土安民,为相则改革弊政。


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境界,在新时代的中国,仍是时代先锋们孜孜以求的最高标杆,不失为时代的强音。


范仲淹家族800年绵延不绝,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十代以上而不衰”。

范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凭的就是家规和门风。

而北宋范仲淹的家教家训,恰与清代《格言联璧》中这30个字相呼应:
勤俭,治家之本;
忠孝,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积善,传家之本。

01 勤俭,治家之本
古语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至一国,小到一家,克勤克俭,方能兴旺发达。

范仲淹治家也不例外,衣食住行,秉持的也不过“勤俭”二字。

《言行录》中记载:“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

自入仕后,范仲淹清廉奉公,从不讲究宰相排场,餐食简朴。即便一生奔波各地任职,却未曾置办宅邸房产,长期居无定所。

范仲淹不但自己节俭奉公,居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甚为严格。

他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显,薪高禄厚,他召子孙儿女及家人于庭堂,当范仲淹看到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高兴。告诫子孙说:“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子孙们个个点头称是。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范仲淹主张一切从简。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她,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严教子女朴素俭约,对其子孙影响颇深。其子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惟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其品德颇受后人推崇!

《宋史》都赞范纯仁:“自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

范仲淹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后人鉴之,故而家风清正,一门勤俭,奇迹般地避开了“富贵不过三代”的命运。

02 和顺,齐家之本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家人不和,未有不败;家人和顺,未有不兴者。

以和顺齐家,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慈爱子孙,家族自然繁荣。

范仲淹亲自撰定《六十一字族规》,“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吾族家人炽昌般。”极力教育孩子“孝道当竭力”。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没有机会给父亲尽孝始终是他的人生遗憾,因此他非常珍视孝敬母亲的机会。他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开始有了俸禄之后,就把母亲接来悉心奉养,直到母亲去世。他死后选择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脚下,也是为了陪伴母亲(其母谢氏也安葬于此)。

范仲淹幼时母亲改嫁后,带他寄人篱下,受尽白眼。不过二十一岁,便只身一人外出求学,生活清苦,处境唯艰。但功成名就后,范仲淹对继父至孝,对兄弟至仁,从不计较过往恩怨。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革新之风,一改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这一切的根基,都始于他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03 谨慎,保家之本
汉代学者王符说:“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一个人,不在小事小节上谨慎,必会在大事大节上失误。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保家亦是如此。

“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这是范仲淹留给子孙的一句名言。

做事可不拘小节,但要有大义,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做决定要慎重。

范仲淹的儿子去苏州买粮,回程途中遇上了范仲淹的好友石延年,石延年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范仲淹的儿子就把买到的粮食全部送给了石延年。

回到家后他将这件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父亲范仲淹,获得了范仲淹的连连称赞。

做事要慎重,不要被暂时的利益冲昏头脑。家庭要想兴旺离不开全家的共同努力与细心规划。

家庭要想长久兴旺,家庭成员的眼光要长远。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家庭成员谨慎商量。

范仲淹率身垂范,慎终如始,居庙堂而不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新政受挫,他从未横冲直撞,而是急流勇退,自请罢相,出守邓州。

随着官位越来越高,治家也越来越严,他告诫子孙:“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他深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他谨小慎微,时时教诲子女须正心修身,对邻居都要谦让友爱。正是凭借这份谨慎,范仲淹得以保全,范氏家族也能长久保存而不衰。

04 诗书,起家之本
古语有云:“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范仲淹少时起,即“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范仲淹十年寒窗苦读,跨越阶层,改变命运。从身无长物到一代名臣,流芳后世,功耀千古。


他也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甚至为此专门撰写《训子弟语》。在文中,他语重心长地表明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督促孩子学习,勤学苦练,不能让他们混日子;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


范仲淹膝下四子皆勤奋苦读,德才兼备。不仅继承了他的品行,也成为了朝廷栋梁,二子皆晋身为宰相。

对于族中子弟,他也不曾松懈,兄长范仲温想让他“走后门”。范仲淹也是一口回绝,反倒告诫他们苦读苦练,学有所成,方可入仕为官。

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下,却让范家子孙皆以诗书为教,后代名臣良相辈出。

05 积善,传家之本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良,是最好的家风,也是传家的根本。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他见面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说:“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问:“为什么这俩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范仲淹在朝时,勤政爱民,擢人才,修水利,戍边关。居乡时,兴义学,置义田,济贫困,善心善行不胜枚举。

当年,他被贬苏州时,买了一块地,本想建造私宅。风水先生对他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今后世代都会出公卿贵人。

范仲淹听后,却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于是将地皮捐出,兴建学堂,让吴中百姓广泛受益。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花钱花了很多钱买了几千亩良田,他不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这些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晚年时,范仲淹又耗费毕生积蓄,首创“义庄”,救济赡养贫困的范氏族人。使得大批的族人避免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战乱,义田曾经被毁,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的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一颗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菜根谭》有言:“心者,后裔之根。”

种下善良的因,收获福报的果,定能家族发达,子孙昌盛。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法律顾问:李建阳,法律热线18911728590

长按二维码扫描加关注

欢迎赐稿,投稿邮箱:wang0919@163.com


右下角“赞”变成“在看”了  
看完文章点“在看”,阅读好习惯!


文脉香
文以载道,脉脉生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