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
年味愈浓,归家的心也愈发迫切
春运即将来临
在阖家团聚之际
还有一群人站岗在天南地北的铁路站点
守护着我们的平安回家团圆路
聚焦驻站警工作与生活风貌的
电视剧《驻站》
正在CCTV-1黄金档热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人一犬、一村一站
在剧中
我们不仅能看到生动的农村生活图谱
也能窥见驻站警们的孤单日常
与他们平凡而忠诚的坚守产生情感共振
剧中也充斥了拍摄地攀枝花
浓郁的地域特色
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美味的特色美食……
一部好剧与一座城市实现了双向奔赴
推动了影视与文旅的融合
昨日在京召开的《驻站》研讨会上
编剧柳桦和大家分享了
在偏僻小战采访驻站民警实地采访经历
他曾在采访中坦言:
尽管自己把四川攀枝花当地的
羊肉米线、枇杷等特产都写入了剧中
但仍然存有些许遗憾
如果时间更充裕
他会在地域环境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贯通上
再下功夫
不仅写好驻站民警“一个人的战斗“
也写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近日
CCTV电视剧专访编剧柳桦
与他聊了聊这次改编创作背后的故事
他对攀枝花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印象?
他如何看待地域特色与
塑造人物、讲述故事之间的关系?
一起来看↓
Q:为什么接下了
《驻站》的影视改编?
<<<
最开始打动我的是书里写到的那种“孤独感”,常胜的故事也和我的个人经历有所契合。我曾经有过三年的援非经历,也是一个人、一条狗、一辆车和一片空地。
去采风的时候,我收获的第一个印象是极端的安静,那个小站像在真空里一样,只能听到我呼吸的声音,采访的驻站民警却说:“没有,我这儿很响,我能听到小草生长的声音、风的声音、铁轨的声音……”我非常奇怪,因为我实在听不到,但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在一个极端孤独的环境下,人的心才能静到那个程度,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声音。
这种感受是我对驻站民警的第一个印象。我把它写在《驻站》的剧本里了。
Q:《驻站》有着浓郁的攀枝花地域特色,作为一个北京人,您是如何把这种地域特色融入故事中的?
<<<
当我写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我需要大量地搜集资料。我在一开始不会设想自己要怎么写,而是先看资料,了解当地的情况,做大量的幕后功课,我会等着生出想法的那个瞬间。
后来我去攀枝花实地考察,在那儿待了将近两个月。
晓重老师的原著小说里,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北方,我的第一版剧本也是写的北方,后来我们确定了在攀枝花拍摄,我就开始往故事里加入南方的地域色彩。
Q:攀枝花这方水土和
《驻站》故事的契合之处是什么?
<<<
当时我们在攀枝花采风时,看到那里的风景感到很震撼。金沙江特别清澈、特别好看,江两边的山颜色是赤红的,这个景色不是我们平常能在北方看到的。
在我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攀枝花那样一个通透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的性格应该是非常直爽的,就像我们在戏里写到的那样,他们不是会耍心眼的人,反倒是爱憎分明的,所以我在一些人物上做了这种调整。
我也在剧中加入了很多攀枝花当地的羊肉米线、枇杷等特产,但还是有一些遗憾,如果我要是在这里待了半年或一年,我想我会对攀枝花的人文、特产更加了解。
我也很喜欢攀枝花的花,木棉、凤凰花……都非常好看,如果我待的时间更长,我会把它们和剧情融合得更好。
Q:您认为影视剧中的地域
是如何塑造主人公的精神气质的?
<<<
举个例子,比如我要写一个山东的故事,那我们一般对山东第一印象会是豪爽、好客,而且讲究孔孟之道、注重礼节。这是我们对一个省的印象,它们来自这个地方的人带给别人的印象。这是我想追求的一种方向:将来要写某个地域的戏的时候,一定是去抓这里的人的特点。
现在文旅越来越发达,将来编剧会为文旅做很多功课,写很多戏,那就一定要吃透人,当地人是什么性格,这个东西不能编,一定要真的感受到了才行。
跟着小8一起追《驻站》的你
对剧中的哪些地域特色印象深刻?
【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重磅发布!
总台“国家队”出手精品短剧
研讨会:首部驻站警题材剧《驻站》,缘何成开年第一收视爆剧?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CCTV电视剧”
精彩影视内容不迷路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畅 王彩臻
责 编丨蒋璇玮
来央视,看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