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握手,
传递着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
一声声嘱托,
鼓舞着创新之路上的勤耕笃行。
11月19日,
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700余位代表共同奔赴北京会议中心,
又一次亲历首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
当宣读《关于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的声音在会场内回荡,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承载着对科技工作者们辛勤付出的认可与褒奖,背后凝聚了科技工作者们日日夜夜的努力与奋斗。
这是一场科技的盛会,更是一次创新的集结。
本次大会,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获奖。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个个重大原创成果,
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不断跃升的最好注脚。
当理论物理学家方忠院士和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汤广福院士接过大会颁发的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奖章和证书时,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方忠院士扎根拓扑物态研究20年,扩展了对物态本质的认知。手握这个沉甸甸的奖项,方忠院士感慨地说:“国家强调基础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原创性,此次获得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我和我的科研团队非常高兴,而更高兴的是社会逐渐认识到基础研究特别是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这对我们整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回顾一路的科研经历,方忠说,北京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他领导建设的国家综合极端条件设施大装置、材料基因组平台、清洁能源平台等大型科学实验设施落地怀柔科学城,这些科研重器如同魔法实验箱,能够创造出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实验条件,为拓扑材料研究及物质科学研究提供快速、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给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未来我相信这里不仅是大装置的聚集地,更是国际的科学城。拓扑物理学还有很多基础的东西要去构建,我希望是中国引导全世界来做,我相信这个完全有可能。”方忠说。
汤广福院士深耕能源电力领域30年,树立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金字招牌”。在大会发言中,汤广福表示:“获得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新的起点。它将时刻提醒我,作为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展望未来的奋进方向,汤广福说,北京对他而言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成长的沃土和创新的源泉。从最初相控晶闸管阀的技术攻关,到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自主研制,再到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创新发展,北京市从科研项目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电网柔性发展,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北京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区域之一,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将在这样的创新生态中受益良多。
“我也呼吁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到北京科技创新行列中来,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华章。”汤广福说。
如同方忠所言:“在科研中很多惊喜都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打击,惊喜一般都会被拍到沙滩上,能成功上岸的很少。科学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产生一个世界一流的成果,而是一步一步地去创造,而这个过程是幸福的。”
科学家就是要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路来,两位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获得者带领团队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砥砺前行,向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科技创新浩荡进军。
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最高桂冠,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让标杆人才闪耀京华,汇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从2019年北京首次设立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到现在,共计8位科学家获此殊荣: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顶级密码破译者王小云、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最为领先和活跃的国际科学领军者邵峰……探索宇宙奥秘、构建网络屏障、攻克重大疾病……他们用汗水、智慧和坚持为北京和国家的科技事业铺就了一条通往巅峰的道路,撑起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脊梁。
这是对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者的礼赞,是对坚持自主创新、敢破敢立志气的弘扬。
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翻开202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公报,会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蓝图中徐徐展开的北京篇章。
突破未知恶意代码高效检测的难题,提出旋转盘腔非稳定流动机理与燃气入侵新方法……一批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
为神经干细胞相关疾病机理的理解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为发展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新一代电子器件提供构筑思路……一批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基础研究成果持续涌现;
破解超大、超重、超精等复杂构件的制造难题,攻克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在材料设计与制备、器件工艺等全链条关键技术,构建天地一体的试验试用平台……一批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23年度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六成;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6.5%,较去年提升明显;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实现连续五年超半数……数据变化传递信心,背后是精准施策的不懈努力。
“激动、振奋”,这是与会代表对大会的共同感受。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大会,让科技工作者对未来信心更足。
孙琼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得者
“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云网融合’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掌控网络核心协议、软件与技术,将网络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郭雪峰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北京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让我们责无旁贷、心无旁骛地啃单分子电子学这块世界级硬骨头。”
李建荣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展望未来,我感觉重任在肩,唯有保持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才能做出对‘时与势’的正确判断。”
“昂扬、奋发”是现场让人热血沸腾的氛围,大会将2023年度的荣耀定格,也指向了海阔天空的未来。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开启了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这十年,北京将总书记绘制的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生动实践,实现了“六个创新跃升”,在五个方面位居“全球前列”……当掌声再次响起,这是发自内心的祝贺,是北京科技工作者对今后继续勇攀科研高峰的自我勉励,对北京科技事业奋力谱华章迈向新征程的真诚期待!
激情澎湃、共识凝聚、蓝图铺展。大会对做好新时期北京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会有对未来发展的领航定向
“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有对责任使命的深切感召
“更加深刻认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战略任务、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科技现代化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锚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勇开新局、走在前列。”
——大会有对砥砺前行的殷殷嘱托
“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为建成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科技工作者,营造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
大会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部署、再动员中,饱含着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引发了热烈反响与共鸣!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一马当先、奋力走在最前列,北京,这座历久弥新的城市将继续高歌而行!
新的号角已然吹响,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歇。
奔跑吧,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奔跑吧,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者!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