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12月17日上午,“‘余’你一起·姚发布——聚焦美好活力最名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治理专场举行。市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特色亮点及下步工作,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答记者问。
市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余姚市社会治理工作整体情况、特色亮点及下步工作: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非常感谢市民群众一直以来对我市社会治理相关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聚焦打造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以基层治理的高效协同、整体智治为目标,加快推进余姚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以“强网格 促协同”为抓手,开展全市基层治理提效行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深入推进幸福余姚建设。自今年出台《余姚市“强网格 促协同”基层治理提效行动方案》以来,我市全面推动形成“市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落实治理激励专项经费。给予工作成效显著的示范街道(乡镇)、村(社)、网格资金激励;对上报高价值事件的网格员,根据消除重大问题隐患、化解舆情风险及避免重大损失的程度,给予金额不等的奖励。今年以来已涌现733件高价值事件,400余位网格员获得市级通报奖励;每年对表现优秀的100名网格共治员给予物资补助,全面提升基层共治积极性。重塑基层网格专业力量。构建“网格+”多维度融合机制,深化网格与警务、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等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专业人员联村(社)包网格责任制度,吸纳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力量一网集中,问题格内解决”。目前已下沉市场监管、资规、司法等部门常驻人员359人、“随叫随驻”人员176人。做实网格专项拉练排查。今年已发动全市网格开展“生产安全隐患大排查”“电动车违规充电大排查”“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防汛防台”“秸秆焚烧”等9次专项拉练。
二是转变网格工作重心,切实提升网格服务质效。目前网格工作逐步从“综治维稳为中心”拓展到“以公共服务为重心”,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持续优化网格服务,在精细、创新、实效上下功夫。全市目前已有专职网格员1486名,共有网格长、微网格长、民情联络员等网格力量1.68万余名。为充分发挥网格前哨探头作用,坚持全面走和重点访相结合,确保每天安排50%以上专职网格员走访联系网格、每个专职网格员有充足工作时间用于走访联系网格。坚持网格惠民,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志愿者、社区物业等力量组建网格服务团队,开展便民服务、纠纷化解、心理援助等工作;坚持网格助企,要求各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进网入格,为辖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等服务;坚持广纳民意,充分运用“一格两群”等形式了解网格内群众需求,及时办理反馈。同时,我们也积极鼓励“外卖小哥”“快递员”“志愿者”等“流动网格员”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拓宽事件发现渠道,让流动网格员群体在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的同时,获得更多社会认同感,实现服务和治理的“双向奔赴”,也真正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今年来全市网格员走访巡查1325.7万余次,在风险排查、隐患消除、纠纷调解和救灾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构建事件闭环机制,有效助力平安余姚建设。完善研判预警机制。构建事前提醒预警,事中梳理归集,事后回溯复盘的全周期研判管理体系。针对基层治理系统内的数据,研判高频热点事件类型,对规律性、周期性问题靠前介入,提前预报;并编制基层治理典型案例集、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分析月报,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完善跟踪处置机制。对各级事件办结情况由中心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反馈,同步实行“匹配倒查”与办理结果考评,确保问题取得实质性解决。并且深入挖掘网格上报的优秀事件将其列为高价值事件,落实以奖代补激励。创新提级交办机制。建立跨部门疑难事件提级交办机制,落实市政府统筹、市领导督办的推进机制,强化条抓块统,推动疑难事件高效办结。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对网格在专项拉练、日常巡查中发现并有效整治后的问题进行“回头看”,通过定期巡查和销号,防止问题反复,健全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今年以来,上报问题48万余件,解决率达100%;处置疑难复杂事件1845件,化解率达100%,居宁波第一。
基层治理见效非短期可为,须臾不可松懈。下步,我们将继续聚焦“141”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加强系统谋划、全域协同,以“强网格 促协同”基层治理行动为抓手,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确保社会治理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我市这几年对不少路段和路面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请问交警大队在提升这些道路通行效率上,有哪些优化举措?
诸剑军: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从2020年的396435辆增长到2024年的518727辆,道路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我们交警大队切实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创新和科学管理,有效应对城市车流量大幅增长的挑战,多措并举,有力压降城市交通拥堵指数。
针对近几年优化升级的道路,交警大队从去年开始,与专业的信号配时公司合作,对全市600余个路口信号灯逐一优化配时,重点提升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在世南西路、北环西路、丰山西路、城东路等22条道路上的相邻灯控实现“绿波效果”。今年,共新增“绿波”道路39公里,全市“绿波”道路总里程达155公里,使整体通行效率提高30%以上。尤其在遇到群众救援、火灾事故等特殊警情时,通过指挥中心“绿波”调度和路面警力的双重配合,可以极大缩短救援力量的通行时间,为救援、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我们借助科技手段,在四明西路与新西门南路等10处路口信号灯推广试用雷达感应灯控,依托智能化设备,实时感应路面车流量,在车辆通行完毕后直接转为红灯,放行其他方向车流通行,从而提高通行效率。
明年,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交通信号控制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因地制宜设置“绿波”通行道路,逐步完善城市“绿网”工程,并每年推广增设至少20个自适应控制信号灯路口,依托智能科技保障路口通行效率最大化,改善交通体验。
余姚,是我们共同的文明家园,也是全国率先实行“车窗抛物”抓拍的城市。在此,也呼吁我们广大市民朋友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杜绝车窗抛物、开车接打电话等违法行为,文明出行,展现余姚市民的高素质,携手共创和谐美好的出行环境。
问: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家《信访工作条例》的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余姚如何深化推进全市信访工作?
任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上升到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来谋划,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来推进,赋予了信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能。去年8月,浙江被列为全国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的7个省份之一,宁波又作为全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试点城市,余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格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精神,深入学习《浙江省信访工作办法》这一纲领性文件,紧密对齐宁波市信访工作法治化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五化四到位”要求和十九项改革任务,搭建起全市信访工作法治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推动条例和办法的生根落地。
下一步,余姚市信访局主要是做好五个“再深化”。
一是在推动责任落实上再深化。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责任,持续完善三级领导干部下沉接访体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深化村社干部常态化接访,密切干群关系,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进一步压实事权部门责任,深化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疑难问题会商研究,推动问题有效化解。
二要在加强源头治理上再深化。常态化开展拉网式信访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健全重点信访事项“一事三交”机制,坚决防止发生现实危害;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行政合法性审查倒查机制,加强领域类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强化社情民意分析研判,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三要在提升办理质效上再深化。对接宁波市法治化方案,重点聚焦复查工作,健全完善听证制度,提供免费法律救助服务,严肃纠正复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定不清、答复含糊、以信访处理代替行政处理等各类问题,建立前置审查机制,前置把关提升事项办理质效,切实将信访问题导入法治轨道,推动行政三级办理终结;重点围绕“应受理而不受理、应办理而不办理”等差错情况,进一步加大日常评查力度,细化评查标准,不断提升各单位事项办理的规范化。
四要在“双向规范”“双向追责”上再深化。抓实抓好信访联合督导,做到真督、真查、真找问题,不做表面文章,务求通过问题曝光,扎紧扎牢“制度笼子”;抓实抓好联合督导“后半篇文章”,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追究责任到位、问题化解到位、举一反三到位;抓实抓好信访秩序维护,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落实信访事项不再受理机制,树立“依法信访、理性维权”的导向。
五要在提升干部能力上再深化。深入开展信访干部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信访干部队伍;推行“双提升双推动”工作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信访部门锻炼,不断提高干部依法履职能力、解决疑难复杂问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据我所知,浙江省是全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省份,余姚市又是中组部、中央编办规范地方行政执法队伍编制试点地区。请问马局长,余姚在持续放大改革政策红利、变革重塑基层行政执法体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改革与基层治理体系相融合有什么经验做法?
马挺:
我们都知道,基层治理体系的“最末端”在村、社(网格)。那我们是如何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激活村、社(网格)“神经末梢”,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获得感?简要概括起来有“三个一”。
第一个“1”:做实一道“减法题”
——从“多头管”“无人管”向“一起管”“有人管”转变
市级层面,我市市级执法队伍数量由13支精简至7支(综合执法部门和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7个部门),构建形成“1+6”行政执法体系。镇街层面,做实基层“一支队伍”,全市21个镇街全部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全市85%以上的监管执法力量下沉镇街一线,并在全省率先建立“镇属镇管镇用”的专职执法队伍(有132名行政编制连人带编划转至属地镇街)。同时,将高频高发、专业适宜、镇街处置更有利的执法事项纳入赋权指导目录,对全市21个镇街进行精准赋权,有效缓解了基层权责不够匹配、“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难题。仅今年以来,全市镇街层面共赋权办案6000余件,赋权事项平均实施率50.34%,高于省定要求。
第二个“1”:做实一项“检查机制”
——从“事后执法”变成“事前指导”,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以往,基层和群众反映行政执法检查太多,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时有发生。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执法扰企扰民,提高执法效率,我们以行政检查计划统筹为突破,在不牺牲履职实效的前提下,对涉企检查任务进行“合并同类项”,找到“最大公约数”,以“计划统”推动“综合查”。今年以来,全市204个跨部门行政检查计划归并压减至145个,统筹率达29%。同时,我们推行管执联动、合规指导、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清单、综合查一次、“三书同达”等举措,确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第三个“1”:做实一套“数字平台”
——从“传统式”向“数智化”转变
在繁杂的基层治理工作中如何快速高效实现执法管控?数字化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加强了数据全量归集、自建系统整合、前端感知分析等,汇聚基层治理四平台、智慧城管、12345市长热线等数据信息,共享“雪亮”工程、渔政、渣土、道路交通等前端数据,实现信息“一网汇聚”。目前,市镇两级均建立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体系,全市21个镇街“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与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平台全面贯通,今年累计贯通网格事件1559件,覆盖城市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农林水利、食药安全、生态环境、文教体育等19个领域。同时,开展远程监管、非现场执法等智慧执法监管。全域推广应用PDA掌上移动执法,实行简易程序案件掌上办、当场办、码上办。数字赋能的助力,让基层综合执法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推动解决了一批民生热点问题,2023年群众对我市综合执法投诉举报处置满意率达99.2%。
问:网格化是近年来基层治理走深走实的方向,如基层自治、基层网格化全覆盖,都在探索时与效的问题,余姚是如何构建高效的网格化网络的呢?
朱柯:
各位媒体朋友,目前我市正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网格化服务管理也从“粗线条”向“微治理”转变,其中“网格上报事件”是工作要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社会治理无易事,我们中心采用“分级分类”“规范流程”“提级交办”三大机制确保网格事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一是分级分类,明确网格事件处置要求。网格上报事件共分为5级30类,并明确五级处置权限和要求。治理之要,在于迅速。一级事件,网格员能够自行处理,要求在24小时内办结;二级事件,网格无法处置,经网格长确认后由专职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村(社),并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三级事件,村(社)无法处置,上报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并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四级事件,镇街层面解决不了上报至市社会治理中心,中心进行统一派发至相关市级职能部门,并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五级事件,针对跨市域事项,上报至宁波市社会治理中心,进行联动协调、任务转派,确保各类各级问题“应报尽报”“应处尽处”。
二是规范流程,提升网格事件处置能力。推行乡镇(街道)分管领导负责制及重大紧急事件直报制,建立网格事件流转与处置标准化流程,明确事件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办结标准,完善流程图、领导批示单、重点事项督办反馈单等,全面提升事件处置能力和效率。目前,已在部分乡镇(街道)试行网格事件处置标准化流程,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三是提级交办,推动疑难事件协同办结。对短期内难以办结的疑难复杂事项,建立跨部门疑难事件提级交办机制。需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属地联合办理的事件,进行现场会商联办;在批示督办、相关部门牵头会商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派发相应分管市领导,同步开出争议事项交办单,明确责任主体与牵头单位,分管市领导仍无法协调解决的,由市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确保疑难复杂事件闭环化解。今年以来,已组织部门进行现场联合会商13次,下发争议事项交办单2份,推动37件争议事件高效办结。
我们始终坚持致力于瞄准群众的“烦心事”、关注民生、解决“难题”,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在此也恳请广大市民、媒体朋友们多多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问: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请问一下目前我们公安机关有什么防范措施?
诸剑军:
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同比去年,我们余姚实现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理数和损失金额“双下降”目标,累计劝阻成功208人,追赃挽损2583.6万余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态势依旧严峻,尤其是刷单返利类诈骗和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前者占涉电诈总发案量的三分之一,后者占涉电诈总损失数的三分之一,其他类型的电诈案件也不断出现。
我们认为反诈工作“事后打击”不及“事先防范”,随着我们近几年的反诈宣传和防诈知识普及,市民朋友们的防诈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以往常见的诈骗手段也出现了变种升级,甚至达到“私人定制”的水准。
在相关案件的侦办过程中我们发现,诈骗人员就是围绕受害群体的需求点,精准定制话术剧本,充分利用贪利、贪色、恐惧、盲目等心理特征来实施诈骗,迷惑性极强。比如,我们最近破获了多起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受害人不是通过线上转账的方式给诈骗人员转钱,而是通过快递或网约车等线下方式寄送黄金和现金。
分析原因,是公安机关联合银行和通信等部门开展断“两卡”行动,对涉诈资金账户加强监管后,诈骗人员为了躲避监管,编造投资账户不方便接受线上转账的理由,来诱骗受害者进行线下寄钱。
所以反诈工作需要广大市民朋友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多多关注反诈信息,不断了解和掌握诈骗分子的套路伎俩,在接到公安机关96110等劝阻电话,要求见面劝阻、核查资金用途的时候,要给予支持和理解。
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比如像金店、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在发现市民疑似被骗时,应及时与公安机关联系,多方合力对被骗人员进行劝阻。只有全民反诈,才能天下无诈。
1.聚实干争先之力 谱新质生产力新篇 泗门镇全力蓄足高质量发展动能
制图:魏力谨 摄影:苏英英
编辑、一审:莫沁悦
二审:杨月云、刘文治
三审:高嘉鸣、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