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王氏在线” 加入王氏家族!
王氏在线(公众号:wszx-4585)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氏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王氏文化,传播王氏正能量。
“风烟滚滚唱英雄……”他,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主任”的原型;他,年仅15岁就参加了红军,毛泽东曾点名表扬他的宣传画作;他,长期坚持在苏浙皖边区进行革命斗争,一生战功卓著。他,就是福州军区原副政委、开国将军王直。
1、一位老将军的军旅记忆
王直,1916年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长,第三团、第四团政治处主任,苏皖军区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三支队政委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三十五旅政委,第八十九师政委等,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上海战役等。1950年冬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十九师政委,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参加剑山岭歼灭战、长津湖咸镜南道战役、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八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著有《从闽西到浙西》、《艰难的历程》、《弯弓射日》、《忠于信念》、《王直回忆录》和《王直国画集》等。
2、“浙江可是我的第二故乡哟!”
听说我们是来自《浙江日报》的记者,老将军显得异常高兴:“浙江好啊,我很熟悉。 解放前我就在你们那儿打过仗,解放后也常去浙江,浙江可是我的第二故乡哟!”
打开话闸,王直将军就把我们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王直与战友们一直战斗在邻近浙江的苏南茅山地区。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统一领导苏浙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原有部队也做了整编,王直所率的47团改称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我们一纵的任务主要是进军浙江安吉、临安、富阳、余杭等地,控制莫干山及杭嘉湖的敌后地区,为我军建立前进基地。”时隔多年,老将军仍然清晰记得当年的战略部署。
1945年2月至6月,国民党顽固派向苏浙军区发起进攻,苏浙军区部队被迫进行了3次自卫战斗,均取得了胜利。作为粟裕司令员的老部下,王直对与粟裕之间的交往,印象尤为深刻。“粟裕同志出色的指挥艺术与大将风范,令人难忘。”位处浙西北的天目山区,地跨苏、浙、皖三省交界,纵横百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后,王直所率的三支队奉命守备天目山,粟裕再三指示王直,为了保证出击部队后侧的安全,要死守天目山。1945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挑起了第三次战役,“整整七个团的兵力向我们天目山阵地发起进攻,我们与之激烈对抗了整整十二昼夜。”抗战胜利之后,王直所在的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奉命北调,离开了战斗多年的苏浙皖边区。
解放后,王直尽管不曾在浙江工作,但他从未忘记过他曾经战斗过的第二故乡。“几十年来,我不知到过你们浙江多少次,富春江一带去得比较多。”老将军告诉记者,每一次来到富春江畔,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涛涛江水,想起曾经在浙江的战斗岁月,王直总是心绪难平,当年的战火硝烟仿佛依然浮现在眼前。“每次来浙江,我都会想起许多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和平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老将军动情地说。
应老战友、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周守玉的邀请,王直还担任了杭州春晖职业专修学校的名誉董事长,直接指导了该校与浙江在线、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组织的红军长征七十周年纪念行活动。
3、毛泽东夸奖的“红军小画家”
翻开老将军的回忆录,有两幅红军时期的漫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其中一幅画的是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一旁写着“送郎上前线”。另一幅名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画面中代表“帝国主义”的洋人手里拿着一叠钞票,正颐指气使地指挥跪在面前的国民党反动派“走狗”去围剿红军。整幅漫画笔法简练,颇为传神。
谈起这两幅漫画,王老不紧不慢地打开了话匣子:“这是1933年,我参加红军不久在江西瑞金画的,当时我是一名红军宣传员。”“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画好后常贴在饭厅里,乡里乡亲看后都很高兴。”老将军说,“所以调去宣传队我挺高兴的。”宣传队的工作不仅使王直的绘画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使他的绘画技巧得到提高。谈起早年从事的宣传工作,老将军的谈兴愈发浓了起来,他对记者说:“革命不是单纯靠枪杆子,笔杆子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吗?毛主席他老人家还专门表扬过我的那两幅漫画呢。”
1933年春,王直随当时的福建军区独立十师在瑞金休整。在红色之都,王直并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宣传任务,看到驻地门外两边的墙壁是用石灰刷成的,王直灵机一动,在上面画了两幅漫画,一幅是《送郎上前线》,另一幅便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没想到后来得到了毛泽东的点名称赞。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王直曾经九次见到毛泽东。“我最难忘的还是1933年3月29日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提到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经历,老将军不禁放慢了语速,“那天一早,我和一位战友走出师政治部大门,远远看见了有十多个人朝我们驻地走来,走近一看,才发现是毛主席来看我们了。”
老将军至今仍然记得当天毛泽东的样子,“毛主席当时穿着一身灰色列宁装,头戴红五星灰军帽,脚穿布鞋。”见到毛泽东,王直与战友正想赶紧转身向师领导汇报,毛泽东已经俯下身来询问他们是哪一个部队的。“我当时挺腼腆,跟毛主席说我们是独立十师宣传队的。”问过了话,毛泽东径直走进大门,王直与战友跑在前头,大声告诉其他战友这一消息。
听说王直常常采用漫画的形式进行宣传,毛泽东饶有兴致地向王直问道:“门口的画是谁画的?”显然,进门的时候,他看到了王直画在墙上的那两幅漫画。“我告诉主席是我在前一天画的,画得不好。没想到,主席却对我赞扬道:‘画得不错嘛!不识字的人也能看得懂。’”解放后,王直回到瑞金,偶然发现那块墙壁上还能看到自己当年漫画的印记,王直惊喜万分,连忙拓了下来。“不是说画得有多么好,而是这两幅画对我有着特殊的记忆,看到它们,我就想起了毛主席的鼓励和教导。”
“画得不错嘛”,毛泽东简单五个字深深融进了王直的记忆里。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王直始终不曾放弃艺术创作,从“红军小画家”成长为一名“将军画家”。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北京军事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他还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福建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名誉会长,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顾问。
3、《英雄儿女》中“王主任”的原型
“风烟滚滚唱英雄……”一曲《英雄赞歌》,唱得荡气回肠。拍摄于1964年,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曾令几代中国观众为之感动。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王成、王芳与“王主任”,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革命英雄的涵义,同时也与片中“王主任”所说的“革命战士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形成了一种呼应。近些年来,关于《英雄儿女》中的人物原型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王主任”也不例外。有趣的是,这一人物的“原型”,正是王直将军。
《英雄儿女》反映的虽然是抗美援朝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形象,但创作者主要是以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的战斗生活为背景创作的。抗美援朝初期,王直正是第九兵团二十六军八十九师的政委。1950年10月,王直率部从上海开拔,先到山东,11月9日上午到了鸭绿江畔,当天晚上就跨过了鸭绿江,“当时没火车,我们只好从冰冷的江水中趟过去。”老将军回忆道。
冬夜的朝鲜并不平静,天色阴霾,炮声隆隆,硝烟中仿佛能够听见朝鲜人民失去家园与亲人后的哭泣。1950年11月24日,美军发起了所谓的“圣诞节总攻势”,扬言在圣诞节解决战斗。志愿军也作了相应的部署,八十九师的任务是围歼社仓里的敌人。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王直深知打好出国第一仗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师出国第一次战斗,胜负直接影响到我军军威和部队今后的战斗士气,因此非常重要。”作为政委,王直亲临主攻团进行战前动员。11月27日晚,战斗打响了!八十九师将士充分发挥打近战和夜战的传统优势,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一番激战之后,顺利冲进敌人指挥所,俘虏美军7人。12月2日,美军开始全线南逃。“我亲自率领265团追击。”时天降大雪,志愿军的两条腿与美军的汽车轮子,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了竞赛。“他们没想到我们跑步会追上他们,就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敌人,并悄悄实行包围。”天亮前,王直率部发起总攻,到12月3日上午10点,将美军第三师第七团第二营大部歼灭,俘虏美军80余人,毙伤2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
由于表现卓著,王直被任命为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王直在朝鲜战场的这一段经历,与影片《英雄儿女》中“王主任”的经历如出一辙。“在朝鲜战场,第九兵团从师政委提拔为军政治部主任的只有我一个。所以很多人都说我是‘王主任’的原型,从经历上看,我们两人确实是相似的。”老将军对记者说。
王直将军就是“王主任”的原型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给将军的革命生涯增添了传奇色彩。尽管如此,老将军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并不是“王主任”的惟一原型,他再三对记者说:“‘王主任’这一形象的原型,应当是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的整体形象。我是不是‘王主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通过《英雄儿女》这样的优秀作品,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
来源:网络
点击下面王氏在线加入王氏大家庭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或发布更多王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