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新希望在于不断更新的青年新生力量。
本月初在武汉天地开展的《更新-湖北青年影像展》,一方面以影像语言映照了不断更新的社会与城市发展,一方面展现了摄影师不断更新的观念,表达了他们当下的思考与感悟,
是湖北省青年摄影界对过往的一次总结,亦是一份难得的湖北青年影像生态“更新”视觉档案。
12月3日闭展前,不妨来武汉天地,与25位青年摄影师一起见城市、见天地、见众生。
大江大湖大武汉,地域的广袤孕育了它丰富的元素,内涵的深厚又赋予了它多元的碰撞。
姚品拿起长焦镜头,捕捉下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文化与商业、建筑与自然在特定的视角下形成的“同框”趣景。
通过摄影艺术的抽离,让不同时空下的城市地标同框,让日月与古今建筑同辉。
// 姚品 《江城同框》
黄一凯与王泽瑛的作品则通过选择性的观看,聚焦于城市中的隐秘角落,是一种窥探,也是一种凝视,更是一种曝光。
黄一凯创作《自在》系列时摒弃了技法、流派、器材的种种约束,只是随着心的引导,捕捉那些城市中看似相对的角落,试图在场景的对立中构建和寻找场景的精神,对梵语中的“合一”概念进行探索。
// 黄一凯《自在》
在变幻莫测的城市之间,王泽瑛选择使用闪光灯进行影像捕获《回光》。犹如品尝一块被镭射纸包装的水果硬糖,直白、甜腻、迷幻等感受在城市影像中铺散开来。
这些看似语义不明的图像碎片通过集合的方式勾勒出城市图景,正如城市本身。
// 王泽瑛《回光》
城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现今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因其憨态可掬的模样,微微弯起的嘴角,被誉为“微笑天使”。
肖艺九因工作与之结缘,用镜头记录下了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豚种群数量逐渐恢复,重回人们视野的动人故事。
// 肖艺九《长江“微笑天使”》
天地浩大,宇宙无垠。人身处其中,恰似渺渺一蜉蝣。
张瑾的《寄蜉蝣于天地》组图将独立个体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雄奇的高山、壮丽的彩虹、奔腾的云海间,总有一个微如豆粒的人影,给人以无言的震撼。
// 张瑾《寄蜉蝣于天地》
除了城市物像景观与自然景观,摄影师们关注的,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群与生活。
阳光潮起潮落,现代的华丽和历史的沧桑交相辉映。
从老街到高楼,从教堂到酒吧,从码头到步行街,朱华忠穿梭在新旧交映的江城武汉,记录下了一个个温情浪漫生动瞬间,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光影的年华。
// 朱华忠《Somewhere in Time》
张李腾的镜头则聚焦城市更新中的烟火气:有人分别,有人重逢,有人回到故乡有人启程去远方,我们或是归人或是过客,发现自己身处城市故事之中迷离,最终哪里也没去。
// 张李腾《可我哪儿都没去》
2021年底,陈亮邀请汉剧传承人、芭蕾舞演员、武当山习武弟子、绘画教师、医护人员等不同职业的武汉市民登顶城市之巅,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
定格转瞬即逝的美好,也记录下了一份城市特定人群的人文档案。
// 陈亮《我在城市之巅》
城市在更新,乡村也在焕发新貌。
从2019年开始,江汉用相机不断记录在湖北恩施州遇到的农村老人,并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如今已有200多位在故乡守望的老人被人们看到、关注,作品传递出的真诚与温暖令人动容。
// 江汉《守望》
身在媒体的柯皓,记录了农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为十堰的脱贫攻坚行动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扶贫档案。
这些扶贫车间,建到了田间地头,办到了扶贫安置小区,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收获了农民由衷的喜悦。
// 柯皓《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一些摄影师,则关注到城市中独特的个体。
张希祉以影像记录下了自己母亲的抗癌经历,一方面通过拍摄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一方面帮助母亲重新确认生命的价值。
于他而言,摄影除了记录他人,也是在疗愈自我,只有敢于面对自我,才能直面人生。
// 张希祉《妈妈》
彭海涛的作品同样从自我出发。
2022年夏天,经历疫情失去亲人的痛苦后,彭海涛带着钢琴走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通过“为武汉弹24小时钢琴”的行为艺术,纪录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也让更多人走出阴霾,走向有爱的新生活。
// 彭海涛《为武汉弹24小时钢琴》
社会与城市日益更新,终其目的是可持续发展。
本次摄影展所展现的深刻思辨,正与瑞安房地产和武汉天地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闭展前来武汉天地,一起感受城市更新的澎湃力量。
TOPIC
今 日 话 题
「你喜欢哪种题材的影像作品?」
CONTACT US
感 谢 关 注
设置星标,就不怕找不到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