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指标异常解读

教育   2024-10-14 07:31   广东  

血常规报告单(拍摄于2023年9月15日)

血常规项目主要包含三大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分别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可吞噬病菌、中和病菌分泌的毒素等。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含血红蛋白,产生在红骨髓中,作用是把氧气输送到各组织,并把二氧化碳带到肺泡内。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原因和疾病原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结果异常往往是轻度异常(异常值与临界值的差低于参考区间差的一半)。异常值与临界值的差超过参考区间差一半的,往往提示有疾病。

血常规报告单(拍摄于2023年10月26日)

白细胞计数偏高(成人>9.5×10^9/L,儿童>12×10^9/L,婴儿>20×10^9/L往往提示细菌感染,但不能排除病毒感染(如乙脑病毒)。剧烈运动、情绪紧张、饱餐后抽血也有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偏高(轻微)。白细胞计数偏低,往往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病毒感染等疾病。服用氯霉素等药物也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偏低。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为(15~18)×10^9/L,提示中度感染;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8×10^9/L时,往往是严重感染。
白细胞计数严重偏高(>24×10^9/L,同时伴有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偏低,往往提示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往往提示细菌感染,也有可能是乙脑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往提示病毒感染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通常是病毒感染所致。
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通常是病毒与细菌合并感染所致。
淋巴细胞总数(绝对值)偏高,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某些血液疾病所致;偏低可能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致,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单核细胞比值或单核细胞绝对数偏高,可能是病毒感染(如EB病毒)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正常儿童单核细胞比值会比成人的稍高。

血常规报告单(拍摄于2023年11月2日)

嗜酸性粒胞绝对数或百分率偏高,大多是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胞绝对值或百分率偏低,可能是伤寒、烧伤或大手术的应激状态。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导致嗜酸性粒胞绝对数或百分率偏低。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偏高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偏低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血常规报告单(拍摄于2023年11月26日)

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4.0~5.5×10^12/L)或血红蛋白浓度轻度偏高,可能是缺水或缺氧所致;如果明显偏高,可能是心脏、肾脏或肿瘤方面疾病所致。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表示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提示有贫血或慢性感染。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提示有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同时偏低,通常是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所致。
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或有核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所致。

血常规报告单(拍摄于2023年12月3日)

血小板计数偏高,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计数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肝硬化(失代偿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血小板压积偏高且同时伴有血小板计数偏高,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剧烈运动、寒冷等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压积偏高。
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数值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患者的炎症情况。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偏高,往往提示存在炎症,通常是细菌感染所致,轻度偏高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圆教师梦
发布广东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信息,助力广大考生圆教师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