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们又赶上重回老牛拉磨的时代了。
进口的原研药快从公立医院消失了。
集采药品惹了众怒。医保局此前大力宣扬的“灵魂砍价”,现在都变成了回旋镖——如果药物“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价格再低又有卵用?
医保局这样做当然有他的理由,譬如医保资金不足啊,防止医生乱开贵药啊……廉价的仿制药理论上倒不失是一种替代方案,但问题是,那些国产仿制药到底是什么货色,你医保局一点数都没有吗?
另外,你们是不是医学专业人士吗,那么多没有经过临床双盲大样本实验的传统药物,有些早已被证实有明显副作用(如中药注射剂),为什么堂而皇之地进了医保?
价格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更核心的是药物的有效性。为什么要一刀切将进口药拒之门外?想要节省医保资金,可以提高进口药的个人负担比例。
给予患者更多选择权是重要的。有了进口药的竞争,国产药也才能将加强品质放在更优先的次序。
这个事情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说得很在理:
退一万步说,你可以提高个人负担的比例,你可以缩小医保报销的范围,但最低最低的标准,是要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不过,坦白说,部分国产仿制药有效性不足(但却神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这板子主要应打在国家药监局身上。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6000多种化学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只有1300多种。那些没有过评的仿制药,目前还在市面销售,能不能耽误患者病情,就靠命运了。按照前国家药监局局长毕井泉的话说:
还有很多仿制药没有过评的品种。已过评的仿制药上市后的质量维护和临床疗效评价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的药品集采价格过低,有的中标药品亏损生产,对保证产品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当一部分过评药品临床医生认可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弱,消费者忠诚度低。
那些通过了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药厂,在生产药物的过程中,是不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生产,更多是靠个人的良心。监管部门在此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缺位的。前国家药监局局长毕井泉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某些一致性评价:
“一次性评价”!
讽刺吧。
十几年前,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被判处死刑,这可作为殷鉴。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无数的新药批文。在郑筱萸主政国家药监局的时代,批文只要花钱就可以搞到。仅2004年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2005年,药监局批准了药品注册申请事项11086件。
郑筱萸还对中成药大开方便之门,药厂只需要中西药搭配,就可以随时生产出一种新药。
2006年,他就被抓起来,第二年杀了。他祸害的患者因此少了一点。
但他的遗产还在,并没有随他一起死去。
现在集中爆发的国产药“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的舆情,其实是国家药监局造成的。只不过,医保局一刀切的低价集采,让这个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了:如果监管不到位,只是“一次性评价”,那么那些低价入局的药厂,为了赚钱,在制药工艺上肯定将更加肆意妄为。这是人性决定的。
所有的患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知情人透露当年明月发疯细节》已404,还没看的朋友可点击关注“翻车志”公号,输入“当年”领取:
另外推荐原创公号“不正确”
“反流行见解、不政治正确”
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