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4-10-07 20:05   河北  



江苏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徐雯  黄波  殷剑美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摘要:中药材是江苏省特色农业产业,优质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源头保障。本文作者通过总结梳理中药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提出了符合江苏生产实际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江苏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省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底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药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1][2]。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助力中药材产业升级发展,2016年修订实施的《种子法》首次将中药材纳入管理,中药材种业发展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规范生产和持续发展[3];2022年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AP),强调重点管理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生产环节,旨在推动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4]。

1 江苏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沿海滩涂浅海,受到地貌、气候、人文、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苏省道地药材特点鲜明、独特,植被类型以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及落叶或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生、耐盐中药资源更具有区域特色。全省有中药资源2 400余种,人工种植(养殖)80余种,常年生产面积30万亩左右,年产值为30余亿元。江苏省中药材种植(养殖)面积及产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盐城、徐州、扬州、宿迁、南通等地,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京、南通、淮安、镇江等4个市,约占全省野生药材总面积的50%。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继发布实施,明确提出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全省建设了银杏、菊花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标准化引领周边地区中药材高质量生产发展。在品牌培育方面,江苏拥有茅苍术、苏芡实、启东蟾酥、苏薄荷等知名道地药材品牌,苏菊、银杏叶、黄蜀葵花等药材在全国均占据较大产量,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另外,江苏省中药工业较为发达,拥有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济川药业集团等多家龙头骨干生物医药企业,中药资源消耗量大,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5]。

2 江苏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1 中药材资源量不足

近些年随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不断变化,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一些地方过度采挖(猎捕)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些中药材资源数量和种群日益减少,部分种类面临稀有濒危和灭绝的危险,如江苏沿海滩涂典型沙生耐盐药用植物珊瑚菜种群被证实已灭绝,南京江宁地区蕨类药用植物瓶尔小草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难见其踪,镇江地区罂粟科药用植物延胡索已成为稀少资源[6]。在种质资源繁育方面,有些道地药材不适合人工种植或养殖,还有一些中药材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种质资源繁育研究进展缓慢,大多数品种仍处于自选、自留、自繁阶段,既无国家标准、检验规程与权威检验检测机构,也没有专门针对中药材种子的管理条例或办法。

2.2 生产呈零散分布状态

江苏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农耕式经验生产状态,资源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种类繁多,种植(养殖)呈零散分布,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全省80%以上中药材生产面积由小农户决定,其中大多数农户的生产面积在几亩、十几亩左右,生产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另外,由于规模较小、分散经营,生产加工过程较为粗放,产、供、销信息不畅、不能有效对接,生产滞后于市场,在市场供求影响下,农户在生产的选择上存在跟风现象,生产的盲目性和运销的短缺导致中药材生产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常常陷入“价贱乱采、价升滥种”的市场怪圈,中药材价格反复波动,不利于整个中药材产业的长远发展。

2.3 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从生产的种源、种质开始,到种植(养殖)、采收,再到储存、流通、加工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程度都会影响其质量和药效,江苏整体生产的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中药材缺乏生产的全程标准化质量控制机制。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实施认证期间(2002-2016年)累计公布196个GAP基地中,江苏仅银杏叶、人参、金银花等3个生产基地通过认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员普遍老龄化,基层几乎没有专业的中药材生产技术人员,存在生产过程不规范、采收不科学、储存不当等现象,药害、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容易造成中药材品种退化、品质降低。中药材生产加工过程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瓜蒌、三七重茬连作障碍、白术根腐病、地黄线虫病、当归麻口病、白芷草害、贝母腐烂病、金银花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质量改变、蟾蜍变态期成活率低等问题亟需解决。

2.4 产品附加值不高

江苏虽有一些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但是大多数加工机构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受制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中药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偏低、工艺技术落后,中药材加工停留在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差,存在卖原料和粗加工产品多、卖精加工产品少的现象。江苏整体中药材产业链条偏短,大多中药材主要以初加工产品走向市场,如薏仁、决明子等种子类药材和金银花、玫瑰等花类药材及白芷、明党参等根及地下茎类药材大多干燥后直接销售,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偏弱,资源优势利用不明显,产品价值及其附加值不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江苏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发展思路

立足江苏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中药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种质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优势道地药材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深度挖掘发展潜力,探索发展高效、高产的立体化生产模式,加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量”与“质”,推动中药材产业向优质化、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状态转变,提升道地药材全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强化政策扶持,增加补贴力度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多项中医药政策法规,大都提及中药材生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但专门针对中药材生产的文件和实际措施很少,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流通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中药材生产质量有法可依。探索成本、补贴与市场价格联动的符合江苏省情的中药材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增加中药材生产环节的补贴,建议从江苏省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包括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中分出适当部分资金,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中药材生产。二是提高补贴的精准度。补贴要向种植大户、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补贴的产业引导作用。同时,中药材栽培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有些中药材适合小面积精耕细作,目前江苏中药材资源分布零散的情况客观存在,因此在补贴扶持大面积规模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小农户的补助,给予从事道地药材生产的农户政策激励和价格支持,充分保护和调动药农的积极性。三是探索融合多方资金投入方式。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及相关项目资金,优化资金投入方式,因地适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利息、信贷担保等财政或金融方式,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贷款扶持、项目补贴与标准化生产挂钩机制,集聚种质创新、产业强镇、产业体系建设、绿色高效创建等项目资源,重点支持中药材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地加工、科研推广、仓储物流、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

3.2.2 科学优化区域布局,推广高效生产模式

江苏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高,耕地资源有限,在“稳粮扩油”的大环境下,“改粮种药”并不现实,要遵循不与粮油争地的原则,科学优化区域布局,在紧缺的土地资源上尽可能挖掘生产潜力,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一是优化完善区域产业布局。发挥5个一级区和14个二级区各自区域优势,根据生态资源、耕作与栽培制度特点及现有品种的优质情况,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规模,优化道地药材品种应用区划,打造优质中药材生产新高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二是充分利用闲散土地资源。从有限的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草地、森林、江河湖海要药材,只要具备丘陵贫瘠地、新复垦复耕地、沿海盐碱地、未开发征用地、季节性闲置地等耕地特征和立地条件可以生产中药材的都要充分利用,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及弃耕土地,推动小地变大地、荒地变良田。沿海滩涂是目前江苏最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加大开发力度,最大程度挖掘生产潜力。三是探索发展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推广中药材与粮、林、果等作物生产协调的间作(轮作、套作)模式及综合种养模式,如林下发展中药材种植业,要考虑适宜种植板蓝根、菊花等阳生植物还是半夏、蒲公英等阴生植物,水生药材可利用库、塘、河渠等水利资源种植芡实、藕等结合饲养鳖、龟等药用水产,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粮、药争地矛盾,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为农民致富增收拓宽渠道。

3.2.3 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优质的种子种苗是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扩繁,保护种质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中药材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是保障中药材产量与质量稳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的科学前提。一是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积极挖掘整理新品种、新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圃(库),目前江苏属于空白状态,亟需加快建设步伐。建立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鉴选体系及评价标准,开展种质资源评价,筛选优势种质资源。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7]。另外,要加强野生中药材私采滥挖、入市交易的监管执法,切实保护珍惜濒危中药材资源。二是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扩繁。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规模,扶持道地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人工栽培,提高引种驯化成功率,确保人工栽培的药材品质与产量。以药用菊花、瓜蒌、浙贝母、百合、芡实、茅苍术、明党参、金银花、白首乌、水蛭、土鳖虫、蟾酥等道地和特色药材为重点,选育和认定一批质量稳定和药效明显的新品种,开展中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挖掘品种最大增产增效潜力。三是制定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相关标准。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的建设相对薄弱且没有形成绝对统一的体系,需借鉴已有标准药材的制定过程,为其他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加工提供指导及依据,质量标准形成完整体系,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也可弥补种子种苗在监管上的空白,从源头上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3.2.4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技术到位率

药材生产必须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加工并完成质量检测,药效才能等到保证,江苏要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技术到位率,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才能确保中药材优质稳定。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道地药材栽培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建立一批规范的人工种植(养殖)药材基地,重点建设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设施,生产基地要达到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标准[3]。按照国家“新版GAP”标准和《江苏省园艺作物标准园验收办法》等要求,按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中药材生产,重点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高效种植(养殖、种养结合)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发展“绿色药材”生产。二是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挖掘和继承中药材生产的传统经验技术及模式,加强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应用,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技术集成研究。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凝聚产学研等各方力量,深化多学科交叉,围绕生态种植(养殖)、病虫害综合防治、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农艺农机深度结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提升种植中药材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解决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和安全的技术难题,保护道地药材优良品质。三是加强中药材生产专业队伍建设。依托科研和教学单位,培养药材生产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做好当地农业技术员和农技示范户等一线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药农的培训工作,提高药农采挖和加工技术,如对杜仲等皮用药材提倡纵带状“间隔剥采法”,禁止环剥和砍树剥皮;对石斛等高档药材的采集应护藤保树;对山药等块根、块茎药材采挖后应填坑平土,防止水土流失,做到永续利用药材资源。

3.2.5 打造全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深加工产品是提高中药材产业市场竞争力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通过高新技术大力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及其副产品,发展食品工业、生物工业等高附加值的综合加工产业,提高加工规模深度和档次使中药材增值,延伸药材产业链,提升中药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鼓励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健康饮食的烹饪方法研究,开发药食兼用功能作物产品,加大研发功能产品加工技术,研制各类营养配方粉、营养饮品,开发功能性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探索康养宜居、健康教育、旅游休闲等养生养老产业新模式,促进药旅融合发展,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和转化增值。二是推进道地药材“订单式”生产。积极推动中药材生产从分散生产向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化生产方向转变,对基地进行整合、转型、升级,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道地药材“订单式”生产,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化经营,化解小规模中药材生产困境,减少市场风险对药农可能造成的冲击。三是打造特色小镇。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在中药材优势产区、集中种植(养殖)区,积极引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培育打造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特色村。以泰州大泗中药养生小镇为例,这是江苏省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按照“医药养游”融合发展的定位,以中药材种植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撑,注重提高竞争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整合区域资源禀赋,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加强知名品牌打造。积极推进中药材认证工作,推进中药材的“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打造江苏中药材品牌。支持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促进江苏省中药材品牌“走出去”,不断提升本省中药材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3.2.6 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与监控

中药材可追溯是解决中药质量稳定问题的关键之一,要加强中药材生产到流通全程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中药材质量管理前移,确保中药材从农田到中药饮片、再到中成药可追溯、可查询,为中药资源有效供给和保障中药材质量提供保障[8][9]。一是构建中药材信息化追溯系统。依托科技信息化,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生产信息数据库、仓储物流信息数据库、质检信息数据库等,构建中药材信息化追溯系统,整合各环节资料数据,实现中药材生产基地与消费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追溯系统应重点关注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准确性,并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完善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大样品检测力度,严格检测制度,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中药材质量检测,逐步建立全省中药材质量检测管理和评估体系。研究建立药材品种如指纹图谱等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检测,完善病虫害科学监测体系,利用好防控病虫害的最佳时机,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3]。三是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议多部门协同合作,对中央和地方中药材流通追溯平台采用统一编码、统一发码、统一验码系统,对纳入可追溯范围的主体单位进行实名制注册备案,签订中药材追溯承诺书,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强种源、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生产过程监管,推动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透明化、公开化,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随机抽查,对弄虚作假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为中药材追溯提供保障,增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后劲,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2024 (04)


近期文章推荐(点击即可查看)

中药材趁鲜切制政策研究及品种分析

【国家药典委】防风、黄芩、北沙参、柏子仁、益智、白屈菜、天然冰片、冰片、艾片、大豆黄卷,标准修订草案公示!!

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特邀报告推荐(点击即可查看)

特邀报告: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标准化暨2025年版中国药典编制概况

特邀嘉宾:曹晖 暨南大学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药材饮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排版:陈金秋     审核:蒋涵如  

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感谢您对小编的支持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 2024 (04) 。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转载请标明来源。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分发机制,不再按照时间显示,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如您没有对我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很少点在看,权重会降的非常低,有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文内容了。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文章,请大家动动手:


1.将“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文章,在文末右下角给我们点下“在看”


3.点击左下角 “分享”,更欢迎您的留言评论。



每天一品种,学习靠谱技术

中药材科学种养殖

道地药源


期待你的加入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入会咨询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树立中药种植养殖行业学习榜样,传播中药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