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2024-09-24 19:52   江苏  



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刘启斌 

抚松县林业局泉阳林场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沙参,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栽培技术的优化不仅关系到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更关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展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既能保证药材高效生产,又能维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物质残留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一研究体系涵盖了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全过程,每一步骤都力求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依赖,确保北沙参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0 引言
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是对传统中药栽培技术的一次革新,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负责任的表现。通过这一系列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北沙参的品质,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为中药材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1 北沙参植物学特征
北沙参的植物学特征展现了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生存策略。株高20~30 cm,表明其属于中低矮型植物,适合密集种植或与其他高秆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主根圆柱形,长度可达25~40 cm,这种根系结构不仅有利于固定植株,更关键的是能够深入土壤,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这对于耐旱植物来说至关重要。叶形为二出复叶或羽状复叶,边缘的粗锯齿状设计,可能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环境。花序为复伞形,不仅美观,也便于传粉昆虫访问,提高繁殖成功率。果实为双悬果,球形或椭圆形,这种果实形态有利于种子传播,扩大种群分布范围。
2 环境条件
北沙参的环境适应性显示了其作为药用植物的广泛分布潜力。其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性,说明北沙参能够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尤其是对水分条件的低要求,使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能茁壮成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同时能在田间越冬,体现了其对温差的广泛适应性。对土壤的要求——耕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沙质土壤最佳,反映了其对土壤透气性和排水性的偏好,有助于根系的健康发育。生长后期忌多浇水,避免雨涝、积水对根系的损害,这是其耐旱特性的具体体现。忌连作的特性提示农民在轮作制度中需要合理安排作物,以避免病虫害积累和土壤养分失衡。
3 物候期
北沙参在赤峰地区的物候期特性,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宝贵的种植指导。小叶沙参的两年生特性,即第一年累积营养,第二年开花结籽,表明了该品种的生物学周期较长,但相应地,其产量和药材质量往往优于一年生或速生型大叶沙参,符合“慢工出细活”的自然规律。5~6月的植株生长期,是营养积累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6月下旬~7月上旬的开花期,需要保持良好的授粉环境,可以考虑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7月中旬~8月的果熟期,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保护果实不受侵害。9月下旬霜降后的采挖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机,此时根部营养积累达到顶峰,药用价值最高。掌握这些物候期,可以精准安排农事活动,如适时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和采收,从而保障北沙参的产量和品质。
4 选地、整地、施肥
在北沙参的种植管理中,选地、整地和施肥是确保其健康生长与高产优质的三大关键环节,每一步都需细致考量,以满足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营养需求。选地是种植北沙参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到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北沙参偏爱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p H值在6.5~7.5之间的沙壤土或壤土最为适宜,这样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的扩展和养分吸收。同时,良好的排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以避免雨季积水导致根部腐烂。选择前茬作物为非豆科植物,如玉米、谷子、小麦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连作障碍,为北沙参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避免在低洼积水地带种植,以免影响根系呼吸和造成根部病害。
整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土壤的物理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在秋季作物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茬,深翻土壤至50 cm以上,这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深入发展。同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 000 kg/667m2,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钙(50 kg/667m2)和草木灰(150 kg/667m2)作为基肥,前者补充磷元素,促进根系生长和增强植株抗逆性,后者含有钾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和促进果实饱满。整平耙细土壤,做成宽度为1.1~1.5 m的平畦,便于田间管理和灌溉,同时也有利于排水,减少病害发生。
施肥策略需兼顾营养平衡与环境保护。鉴于硝酸盐残留问题,建议避免使用硝态氮肥,改用其他形式的氮肥,如尿素或铵态氮肥,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施用的基肥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比科学,既保证了充足的营养供给,又维护了土壤的生态平衡。浇冻水并在春季保墒,有助于土壤保湿保温,为北沙参春季萌芽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基肥的分解与释放,提高肥效利用效率。
5 种子特性及种子处理
北沙参种子的胚后熟现象意味着新收获的种子并不能立即萌发,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湿润处理,即所谓的“春化”过程,以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个过程对于北沙参而言,需在5℃以下的环境持续120天以上,才能促使种胚充分发育,达到高发芽率(97%)。这种特性要求种植者必须有耐心和预见性,预先进行种子的低温储藏处理,否则直接播种会导致发芽率极低。值得注意的是,种子的活力随储存时间增加而迅速下降,隔年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第三年的种子基本失去发芽能力,因此新鲜种子的处理和正确储存是关键。
针对北沙参种子的特性,冬季的低温湿沙储藏是普遍采用的方法。选择背风向阳的地点挖坑,坑的大小根据种子数量而定,保持种子与沙土混合物的适宜湿度和温度,既避免了冬季严寒对种子的伤害,又利用自然条件完成了种子的低温处理,是典型的生态友好型处理方式。春季播种前取出种子,通过拌种处理预防病害,如使用甲基硫菌灵或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拌种,可以有效降低立枯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的发生,保障了出苗的健康。
处理好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催芽,温度控制在17~21℃,此温度区间有利于种子快速萌动而不至于引发病害。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种子的湿润和适当的翻动,模拟种子在自然界中的萌发环境,促进了种子的均匀发芽。经过3~4天的细心照料,当种子开始露白,即表明胚根已经形成,达到了播种的最佳状态。此时播种,能够显著提高出苗率,为北沙参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6 播种
在赤峰市南部地区,春季播种北沙参是一个依据气候和土壤条件精确安排的农事活动,旨在为北沙参提供最佳的萌发和生长起点。4月上旬,当气温和土壤温度达到适宜水平,标志着播种时机的到来。这一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9℃,5 cm耕层土壤温度不低于6℃,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种子快速萌发,避免低温导致的出苗迟缓或烂种现象,确保了北沙参能够充分利用春季的生长季节。
由于该地区春季干旱特征明显,播种前的浇地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它不仅为种子萌发提供了必要的水分,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湿度和透气性,为种子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萌发环境[1]。水分的充足供应,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吸胀率,促进胚根伸展,加快出苗速度,同时也能减少因干旱导致的出苗不齐或出苗率低的问题。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是基于北沙参生长特性和田间管理需要的明智选择。通过三齿镐垂直开沟,既保证了播种行的整齐美观,又便于后续的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操作。
合理的行距(18~25 cm)和播幅(8~10 cm),在确保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减少相互竞争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有利于植株健康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开沟深度控制在5~6 cm,既能保证种子与土壤的良好接触,促进根系向下深扎,又能避免种子埋得太深影响出苗。
播种量的控制(4~5 kg/667m2)是一个技术细节,过多则可能导致植株拥挤,影响个体发育,过少则可能影响整体产量。均匀撒播种子后,覆土2~3 cm,厚度适中,既保证了种子与土壤的紧密接触,又有利于种子破土而出。最后的镇压或踩实步骤,可以确保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防止种子被风或雨水冲刷露出地面,影响出苗率。
7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北沙参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最终的产量与品质。播种后大约20天,北沙参幼苗破土而出,此时的管理重点在于间苗[2]。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采取三角形布局,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促进了植株间的合理竞争,促进根系向下深扎。保持适宜的株距(4~5 cm)和密度(6万~6.9万株/667m2),确保了每株植株都能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避免了密度过大导致的病害增多和生长不良,或密度过小造成的根部分杈现象。
在整个生长期进行三次除草,结合中耕操作,既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又松动了土壤,促进根系发育。首次中耕伴随定苗进行,随后在每次浇水或雨后,适时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中耕,每次深度控制在2 cm左右,避免伤及根系。水分管理上,出苗到定苗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遇到干旱立即喷灌。生长后期则减少浇水,注意排水,以防根部腐烂。
北沙参的生长周期内,科学追肥三次,分别在出苗后、定苗后及根条膨大期进行。首次追肥以稀薄人粪尿为主,促进幼苗健壮;第二次追肥量增加,继续促进茎叶生长;第三次追肥则结合农家肥和过磷酸钙,重点促进根部发育,确保根条饱满。每一次追肥都基于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确保养分的及时供应与合理分配。
为使养分集中供给根部,提高产量与品质,田间管理中还包括了对生殖生长的控制。一旦植株出现花蕾,应及时摘除,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避免因开花结果而分散了根部发育所需的能量,这是提高北沙参根部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8 主要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是威胁北沙参根部健康的主要病害,其传播迅速,一旦发生,可导致根系腐烂,影响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最终造成整株枯死。防治根腐病,首先需从改善种植环境入手,如实行与禾本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减少病原积累。秋收后彻底清理田园,消除病残体,通过深坑焚烧或深埋处理,以断绝病源。播种前土壤消毒和地下害虫防治也是预防根腐病的重要措施,可减少病虫害侵袭的机会[3]。此外,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提升土壤肥力和植物免疫力,对抵抗病害同样重要。在雨季,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减少根部受病菌感染的风险。针对已发病植株,可采用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进行喷雾或浇灌治疗,控制病情蔓延,注意最后一次用药需在收获前至少十天进行,以确保药物残留安全。
锈病主要影响北沙参的叶片,病斑上产生的锈色粉状物不仅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死亡,尤其是在雨季易暴发。预防锈病,同样要重视田园卫生,及时清理病残体,避免病原菌的积累。通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结合良好的排水措施和施用优质有机肥,能够有效增强植株抵抗力,减轻病害发生。轮作制度同样适用于锈病的预防,减少病害循环。一旦锈病发生率达到5%,需立即采取化学防治,如使用三唑酮或百菌清进行喷雾,控制病情。治疗期间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证收获时药物残留低于安全标准。
9 采收和加工
采收和加工是北沙参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其药用价值和商品品质。在赤峰地区,9月份霜降之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北沙参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标志着进入了最佳的采收时期。此时采挖,既能保证根部营养积累达到高峰,又能避免冬季严寒对根系的损伤,保证药材质量。采挖方式上,结合传统的人工采挖与现代机械作业,既保留了对土壤结构的细腻保护,又提高了采收效率。人工采挖可以更加精细,避免损伤根系,适合小规模种植或地形复杂地区;而药材挖掘机的使用,则大幅提升了大规模种植的采收效率,特别是在土壤较为疏松、地形平坦的种植区域。
采收后的北沙参根部,需进行细致分类与预处理,以直径为标准分开存放,确保后续加工的一致性和品质控制。清洗过程至关重要,去除泥土和其他杂质,为后续加工做准备。煮烫去皮是北沙参加工的传统步骤,通过沸水的短暂处理,既软化了外皮,便于去皮,又起到了一定的杀菌作用,延长了药材的保存期限[4]。冷水冷却则是为了迅速终止加热过程,保持药材的内在活性成分不受破坏。去皮后的北沙参根部,通过自然晒干的方式完成干燥,这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步骤。晒干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直接暴晒,以防根部干裂,影响外观和药效。完全干燥后的北沙参,不仅易于存储,也便于运输,既可以作为中药材用于制药,也可供食用,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1 0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仍需持续深入,不断吸纳新技术、新方法,如生物防治、精准农业技术等,以期达到更加科学、环保、高效的栽培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义.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当代农机,2023(8):77-78.
[2]王敏.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路径探析[J].种子科技,2023,41(14):109-111.
[3]刘玉霞.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1):68-70.
[4]李军.现代农业中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推广[J].河北农机,2023(10):60-62.

近期文章推荐(点击即可查看)

我国动物药资源供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及建设标准

排版:陈金秋     审核:蒋涵如  

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感谢您对小编的支持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 (08) 。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转载请标明来源。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分发机制,不再按照时间显示,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如您没有对我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很少点在看,权重会降的非常低,有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文内容了。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文章,请大家动动手:


1.将“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文章,在文末右下角给我们点下“在看”


3.点击左下角 “分享”,更欢迎您的留言评论。



每天一品种,学习靠谱技术

中药材科学种养殖

道地药源


期待你的加入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入会咨询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树立中药种植养殖行业学习榜样,传播中药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