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兩個特首公開爭論了「土地房屋」這個影響香港發展的至關重要的、根本性的問題。但是,「未解決」!香港市民以及中央,都沒有看見大方向以及解決問題的細節。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踐行一國兩制,都有四分之一的世紀,竊以為,澳門對於擺脫「博彩業」的束縛邁向多元發展的金光大道,還沒有質的突破。所以,新特首岑浩輝在競選宣言中指博彩業失序發展「野蠻擴張、一業獨大」。香港呢,則依然受困於「土地房屋」桎梏,可怕的是,兩個特首的爭論表明,儘管回歸27年了,解決問題的戰略策略以及舉措都在管治者中未能形成共識,更遑論有對症下藥的手術刀。從「八萬五」,到「不造地」,「見縫插針」,「土地大辯論」,以至「簡樸房」,樓市起起落落,唯有董建華是一心為香港好,可惜時不與他,其他恐怕有太多的顧忌,因此至今還會爭論,共識都「未解決」。
可怕的是,香港的現實告訴大家,這個「癌症」未解決,不但深切影響到市民的住房改善,而且嚴重拖低香港的競爭力。這個冬天,實體商舖無可避免受到網購大潮斷崖式衝擊,恐怕香港很多行業不好過。
筆者認為,也許吃過「八萬五」虧的擔心03年大跌市,是可以理解,於是又再次走到另一個極端,再犯「不造地」的錯誤。而為「造地」辯護的,事實也則重「簡樸房」,「造地」的力度也並不足夠。實際上,中央要求徹底解決劏房,筆者理解這只是「突破口」,香港的房屋桎梏關鍵還是「土地供應不足」。
故此,筆者認為,治港者不但要拋棄「小政府大市場」的過時的思維,還需要有辯證法的工具箱,懂得「兩條腿走路」,把長遠和短期有機的照顧到。
具體而言,現今政府「造地」不但不能拖,而且要加快,實際上現在的交椅洲填海是趕不及未來的需求。政府的另一條腿,自然是穩定當下的樓市。財爺已經「撤辣」 了,但是還不夠,筆者認為還可以加大力度,可以政策性激勵市民「細屋換大屋」!
香港許多市民不知道,中國內地14億人,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0平方米,即人均400呎。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家庭住戶的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為430呎,人均居住面積172呎。於是,「細屋換大屋」,當然是香港廣大市民幸福感所在,是大家的追求。也可以說,「細屋換大屋」,是市民的理論「剛需」!
但是,儘管樓價下跌了,與一般市民供樓能力還是有很大距離。沒有錢,怎麼去「細屋換大屋」?那麼,政府政策有辦法嗎?筆者想,起碼:
第一,可允許市民提前提取強積金存款,以緩解首期及供款資金不足問題。
第二,再大幅按揭首期成數。10月新施政報告已有放寬,規定所有住宅物業不論物業的價值及是否自用、以及非住宅物業,按揭成數上限統一為7成,「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劃一為5成。可否更大膽,首期放寬到一成。
第三,在印花稅上再給予優惠。今年2月財政預算案已全部撤辣,即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政府可否「仁慈」些,對「細屋換大屋」者再減一到二個點印花稅,甚至「全免」!也許,這樣做不公平。實際上,公平都是相對的。
而且,對於青年「首置」可以更優惠。同時,這個優惠政策有年限,就2年期,到時再檢討。
對於「細屋換大屋」,也是一個趣味數學。香港的有屋族群,一般都希望樓價升,升了表明自己的固定資產上升,身家膨脹。樓價低,未置業的青年高興,有房者不高興。但是,對於有房者,這真是一個機會,住800呎的換到1000呎的大屋,寬敞了不說,未來還有升值的可能。香港這個細小的經濟體,卻有著內地不可取代的優勢,樓房的「剛需」是不變的,樓價重啟升浪也是可以預期的。十多萬高才湧入,租金飆升,就是一個說明。
政府以少收印花稅,幫助市民「細屋換大屋」,表面看庫房收入少了,但是,換來樓市穩定,當然「很值」!起碼,比「盛事經濟」大花灑有意義得多。
當樓市穩定了,那麼,政府還可以加大力度「造地」。
筆者仔細研究政府的「十年房屋發展長策」,從梁振英到林鄭月娥,到當下,基本都將十年建屋量定為43萬個左右,其中公私營也在七三比左右。問題是,土地的供應都夠嗎,房屋的供應都夠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從「私樓樓價高面積小,公屋排隊長上樓慢」可見。最新一份「十年長策」房屋需求,定出的43萬的指標與過去基本不變,多也是一萬多,可是大家眼見十多萬高才湧進,不算數的嗎?
再看土地,報告指,未來十年43萬房屋的土地都有了,這可是好消息,但是地在哪裏?
報告說,未來十年(即2025-26至2034-35年度),「熟地」供應量預計為約3000公頃,當中接近六成約17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其餘的呢?報告說,有東涌新市鎮擴展, 將軍澳第137及第132區, 龍鼓灘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還有欣澳填海和交椅洲人工島。筆者相信,交椅洲原計劃的1000公頃是一個大頭。
現在,政府一再推遲交椅洲填海了,有人還不滿意,那麼,是否已經明確告訴市場,實際效果的土地供應還是不足的,麵粉不夠麵包當然也不夠。那麼,請問澳門的難題沒有解決,香港的癥結又有希望解決嗎?
中央能不著急,頻頻南下?
本文作者:劉瀾昌
(作者是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策劃制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政論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絕密文件》等。)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