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唐诗宋词元曲赏读 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中国有句老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话虽然绝对了些,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情况。庙堂之上,从不缺满腹诗书、行径却被世人唾骂的奸臣;江湖之远,更不缺大字不识、却忠肝义胆、风骨傲人、仗义疏财的普通民众。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绝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很多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他们作起诗来,一点也不含糊。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人公,是一名乞丐,而他写的诗,当真是句句惊艳,看完之后引人无限的深思,越品越有味道,让人余味回甘。
故事发生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冬天的通州城郊外,寒风呼啸,一篇萧索荒凉的景象。此时已经旭日初升,人们像往常那样,打开房门准备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一位老者佝偻着身体,背上一个大竹筐,走出了门外,屋外又是一阵寒风扫过,“呼”的一声,那老者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他身穿着极薄的衣服,手里拿着拾粪的叉子,开始打扫这个城市。他边走边四处张望,总是在寻找可以遮蔽寒风的树木。忽然,他看见有一棵树下躺着一人,那老者走了过去,用手轻轻推了那人几下,却全无动静,随后又探他鼻息,才知道死去多时。
死者是一名乞丐,衣不蔽体,面色惨白,很显然是找不到落脚之处,冻死在这郊外。那老者急忙丢下手中的工作,通报了官府,过不多时,官府派人前来验尸,在翻看乞丐的衣物时,从他怀中翻出一张写满文字的纸。官府人员把那纸条展开细细观瞧,只见纸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绝命诗!旁边落款是:清·永嘉诗丐。差人们随后往下观瞧,只见一首格调不俗的文字跃然纸上,上面写道:
绝命诗
清代:永嘉诗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乞丐只是一个无名氏,没有资料记载他的详细生平、年龄,只知道他死于嘉庆年间,是永嘉人,冬寒刺骨的时候死在了通州官道旁边。一个拾粪的老者发现了他的尸体,那时候他的尸体已经覆盖上一层严霜,老者叹口气,将这事按照惯例报告了当地的州官。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在诉说自己的身世。第一句“身世浑如水上鸥”的“水上鸥”暗喻自己凄苦,无依无靠的悲惨境地。此处的“水上鸥”曾经出现在唐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而第二句“又携竹杖过南州”的“竹杖”,则和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这名乞丐对唐宋诗词文化有过一定的研究,两句话,分别化用了两位诗人的名句,这份功力非比寻常。
诗中的第三句“饭囊傍晚盛残月”和第四句“歌板临风唱晓秋”,说的是自己的处境,用饭碗盛着残月,打着歌板唱着歌谣,虽然自己肚子饥饿,但是仍然能苦中取乐,这种阔达的人生境界,让人暗暗钦佩。
诗中最精彩的是在第五句和第六句:“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自己虽然挨饿,但却能联想到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乞丐用了一个“踢”字,十分巧妙地把自己的不平心态表漏出来,而后一句的“一肩挑尽古今愁”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乞丐由自己联想到别人,这个世上,还有多少像他这样挨饿之人,也在这世上受罪吃苦呢?所以他才发出一声感慨:“不如所有的悲伤和苦难,都由我一人承担吧!”
这是什么样的胸怀?这是菩萨佛祖的胸怀,佛家曾经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乞丐这句话,有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此句一出,当真是石破天惊,惊艳千古,给整首诗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最后一句“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作为全诗的尾联,表达了乞丐心中坚定的信念。不吃嗟来食代表乞丐高傲的风骨,而下一句的“黄犬”隐喻逼迫他的权贵小人,在这样一个利欲熏心、人人都争名夺利的年代,乞丐心中仍然守住一份良知,不忘初心,甚至不惜冻死街头,这是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试想,一个人连性命都可以丢弃,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割舍的呢?乞丐这首绝命诗,句句啼血,饱含深情,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待遇,也表达了自己心中坚定的原则,让人读后眼含热泪。
想必这名乞丐,也绝非是凡夫俗子,或许是他家道中落,被人陷害,才沦落至此。想到了这一层,在结合他写的诗来看,不禁眼含热泪,打湿了衣襟。此诗虽成于嘉庆年间,距离我们不过百年,但是这首诗的诗风高傲、境界悠远、正气凛然,即便时光流转千年后,也必将永垂青史。
内容来自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