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鲜为人知的七律,技法高超,又蕴含丰富,颔联尤其启迪深刻

百科   2024-12-07 07:03   安徽  
北宋大儒周敦颐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自幼就酷爱读书、喜欢思考,24岁时便开始在仕途中奔波沉浮。他曾在各地担任县令、通判、知州,以及提点刑狱等职务。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人物,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既是其崇高人品的真实写照,又曾让后世的很多文人墨客感悟不尽。

周敦颐认为文章是阐述道理、表达情感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扶手即使装饰非常精美,却根本没有实用价值。从此之后,“文以载道”的观点就成了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下面共同欣赏周敦颐的一首记游之作:

同石守游

北宋 · 周敦颐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

旁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首联交代作者游览之事,“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诗人有一次与好友一起郊游,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游客如云,诗人悠闲地在湖边游览,又饶有兴致地徜徉于丛林里,更是情不自禁地沉浸于一派美好而秀丽的风光之中。

入吟幽”三字,概括了作者此次出游的愉悦感受。“谁知”一词,形容了作者暂时摆脱案牍劳形的疲惫,也无需处理那些恼人的俗务,又能体会到远离世俗的惬意和自在,更是委婉地表达出才子的兴奋之情。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颔联运用了夸张和对比手法。周敦颐感慨尘世间的很多人为了追逐名利,就像昏鸦争噪,甚至机关算尽,却不料自己也被重重束缚、层层包裹,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也整日疲于奔命。

诗人则庆幸自己可以利用余暇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烦恼抛在脑后,开心享受当下,更能感受到天人合一、逍遥自在的氛围。一“”一“”,启迪深刻,既是告诫人们莫要利欲熏心,执迷不悟,又抒写了先生看淡得失、崇尚自由的高雅情怀。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诗人登山临水、饱览美景,松林里的野鸟听见其脚步声,不仅丝毫不感到惊恐,而且还将对方当成好友。白云来去不定,当它遇到诗人时也忽然驻足,虽然相对无语,先生却似乎可以与它相互感应。

作者生动地刻画出野鸟、白云的动作,展现出一种悠然安闲、亲近游人的状况。清浅微风,和煦阳光,野禽毫无心计,白云如此洒脱,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显得这般纯朴、和善,让这位宋儒理学的开山鼻祖深感欣慰和快乐。

旁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对林泉生活的渴望。先生凭栏而望,流连忘返,心里更是打算向朝廷申请退隐,然后在此山清水秀之地修筑茅庐,安享余生,从此再也不问朝堂之事,不管人间是非。可惜这样的愿望固然美好,却只是先生的一厢情愿,作为一位大儒学者,周敦颐岂能突然放下一切?

周敦颐鲜为人知的七律,技法高超,又蕴含丰富,颔联尤其启迪深刻。作者在文中采用了拟人、对比的表达技巧,又将叙述、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看淡名利的高尚情操。

最后让我们再次体会“千绳缚、万事休”的对比,要想安稳、幸福地活在尘世,就应该摆脱各种束缚,并寻觅一处可以让心灵得到归依的处所。春天时惬意地观赏庭院里的百花,夏日里悠闲地守着婆娑的树荫。

人生需要顺应自然,依从因果,才能了无牵挂,此生无憾,纵然时光悄悄流逝、人生慢慢变老,依然心静如水,坦然自若。朋友们,您对周敦颐的这首七律如何理解,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谈诗论词
增长知识、明白事理、结交朋友、交流感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