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台观天九十载

旅行   2024-09-03 09:58   江苏  

九十年前的1934年9月1日,是中国天文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在南京紫金山落成启用。建设运行好这座天文台是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28年2月成立之初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20日,她改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因其对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的摇篮”。

九十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代代紫台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纵横星际,筑梦钟山。


今天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以建设一流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面向天文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嫦娥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近地天体监测、历书历表编制等方面做出了颇具特色的重要贡献。


紫金山天文台本部几迁其址,于 2017年10月入驻南京仙林园区至今。而紫金山上坐拥明清古仪、民国建筑和当年远东最大望远镜等的天文台旧址正在以其科学、人文和历史等价值焕发新生。


值此天文台落成九十周年,大事小记,谨此纪念。并借用张钰哲先生在落成五十周年庆时题联,改“五十”为“九十”,以共勉:


历九十春秋在紫金山上下创业劳苦休言功高

透亿万光年向银河系内外开拓壮志岂仅凌云


紫金山天文台大事记  


1928年

2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于南京,聘任高鲁为首任所长。


1929年

2月20日,余青松任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1934年

9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落成启用。


1938年

4月,天文研究所西迁至昆明。


1939年

11月10日,天文研究所凤凰山天文台落成。


1941年

1月,张钰哲任天文研究所第三任所长;

9月21日,甘肃临洮日全食观测成功。


1946年

5月28日,天文研究所回迁紫金山天文台。


1950年

5月20日,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任台长。


1953年

2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1955年

1月20日,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取名为“紫金1号”;

6月,台长张钰哲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

12月,在《天文学报》上发表论文“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开创了中国人造卫星轨道研究工作。


1965年

1月1日和11日,发现两颗新彗星,分别定名为"紫金山1号"和"紫金山2号",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彗星。


1966年

4月,独立编算的中国天文年历通过国家鉴定。


1969年

9月,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计算方案的制定(671工程)。


1970年

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紫台和中国科学院各人造卫星观测台站恢复预报工作和常规观测


1978年

6月,张钰哲等首次利用古文献中彗星记录和哈雷彗星回归的研究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代;

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0年

年初,紫台鼓楼实验大楼建成启用;

11月,陈彪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2月3日,邓小平同志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1987年

3月,张家祥等《小行星、彗星探索发现与研究》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卫星动力测地》荣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完成安装,青海观测站建成。


1989年

10月,赣榆观测站建成。


1990年

4月,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成立。


1991年

5月,熊大闰《非局部对流理论和恒星结构与演化》荣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1月,熊大闰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

1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紫金山天文台,并题词"发展天文事业,攀登科学高峰"。


1996年

11月2日,胡锦涛同志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2003年

11月,陆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洪河观测站建成。


2004年

1月,盱眙观测站成立;

11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


4月,中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大质量星的拱星盘(江治波等《自然》)。


2006年

10月,近地天体望远镜建成并投入了试观测。

12月24日,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成立。


2007年

10月,伽马射线谱仪搭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完成我国首次月球表面元素分布特征探测。




2008年

1月,中国天文学家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开展南极内陆天文科考;

11月,空间高能电子和伽玛射线观测取得突破,发现暗物质湮灭的一个可能证据(常进等《自然》),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12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0年

10月1日,伽马射线谱仪随“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12月,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导成像频谱仪”通过验收并投入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天文观测。


2011年

6月,姚安观测站建成;

12月,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2年

4月,“嫦娥二号”伽玛谱仪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12月13日,合作完成“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任务——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飞越探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获取了该小行星的高分辨率光学图像。


2013年

1月,常进《“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的发现》荣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月,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5年

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时代。


2016年

12月13日,揭示南极冰穹 A 观测宇宙的太赫兹远红外新窗口(《自然•天文学》创刊号)。


2017年

6月,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8月17日,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团队追踪探测到引力波事件首例光学信号;

10月,仙林园区建成,11月24日举行入驻升旗仪式,开启紫台的新篇章;

11月30日,“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取目前国际上最高精度TeV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自然》)。



2019年

11月,常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得高精度高能质子宇宙线能谱。


2021年

11月,史生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徐烨等《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得TeV以上最精确的宇宙线轻核能谱并发现能谱新结构。



2022年

10月9日,“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的新时代;

10月,派员参加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内陆天文科考;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现宇宙线硼/碳比能谱新结构。


2023年

9月17日,中科大-紫台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正式启用;

11月,派员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天文科考;

12月,合作发现红超巨星爆发激波渐变现象,颠覆传统恒星死亡理论预期(《自然》)。


编辑:王科超

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青岛观象台始建于1898年,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近代天文气象、地磁地震、海洋等诸学科的发祥地。青岛观象台常年从事各种天象的观测和研究,同时还非常重视天文科普教育工作,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