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律云暮 一元复始” 我们即将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申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因此出现在申遗宣传片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伴随着忙年歌的童谣,农历乙巳蛇年马上到了,于国人而言,这个春节或将格外新鲜有活力。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的成功申遗,让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与动容,这个华人最重要和最喜庆的节日,已然成为一个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节日。
春节以自然时序作为人文时序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历法传承。
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我们常说的“春节”其实是现代用词,在古代称为“元旦”“岁首”,寓意着一年的开始。夏、商、周、秦时代的元旦时间各不相同,从中也可以窥见古今天文历法的制定与变迁。
夏代规定建寅为正月,元旦在寅月,意思是将天黑后北斗七星斗柄顶端指向“寅”方位时的那个月的第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即正月初一;现代农历也是沿用“夏正建寅”的历制,寅月对应今天包含中气雨水的那个农历月。成汤代夏,殷商君王改建丑为正,元旦的时间对应夏历时的十二月初一;周朝建立后又改变历法,将建子定为元旦,元旦的时间对应夏历时的十一月初一;秦代至西汉中期,又改建亥为正,元旦日期放到了夏历时的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明确规定建寅为正,而后推行,历代相沿。自此,传统的新年日期固定了下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元旦”一词与公历新年绑定,“春节”一词才正式和农历新年绑定。
斗柄回寅,时回新春
作为春节联合申遗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历书天文学研究和服务的机构,长期致力于为国家和民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历书服务。在这次申报工作中,紫金山天文台提供了农历知识、农历编算方面的资料,并就农历及春节相关科普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历法的结晶,其编算依据是太阳、月球的位置以及一定的日期编排规则,力求同时符合月亮圆缺朔望周期和太阳四季回归周期,因此它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相生相伴,有着辉煌灿烂的发展历史。今天的农历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历法的结晶,不仅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编算模型和精度也代表了现代基本天文学的发展水平和成就。
春节日期虽然固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但是对照公历,每年春节的时间并不固定,在1月21日(如1966年)到2月21日(如2319年)之间,春节具体日期编排结果的确定,依赖于农历编算模型的准确性。由于过去曾存在公开发行的农历日历产品之间存在日期编排不一致、节气时间不一致、甚至重要传统节日不一致等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困惑和使用上的混乱。造成上述农历发布发行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工作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在国家标准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1日由紫金山天文台承担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农历编算的模型、精度以及编排规则和表述方法,为农历编算提供了科学的规范依据,规定了农历编算模型应符合天体位置计算的国际基本天文学规范,计算精度应保证日期编算的唯一性,农历的编排规则和表述方法符合中国主流传统历法体系的历史传承。两者的结合充分保障了现代农历编算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也有效维护国家历法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也在适应时代变迁中,结合现代技术展现出勃勃生机。这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向世界系统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轮值主编:张水乃
编辑:王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