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郑钦文火了,一起火上热搜的还有郑钦文爸爸的“狼性育儿法则”。媒体上大肆宣扬的关键词大多是“爸爸不让喝可乐”,“爸爸要求她必须干到人类顶尖”,“爸爸卖房供她打球”,“聚少离多,见面只能在机场匆匆一瞥”......这让很多家长们跃跃欲试,想让自家孩子也学个网球啥的,梦想着打造出下一个郑钦文。
不就是2000万嘛,2023年中国资产超过1000万的家庭数量已经超过300万户了,对于鸡娃心切的家长们,砸多少钱都不是问题。
但说句实话,郑钦文的爸爸行,换别人可未必行,就算是白给2000万,你也大概率鸡不出郑钦文一样的娃,所以不要轻易让孩子去走她的路。中国每年约有40-60户家庭赴国外打网球,谷爱凌横空出世后,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送孩子去学滑雪,但像谷爱凌、郑钦文这样的却出不来几个,都是凤毛麟角。搞运动项目不只是烧得起钱就行,还要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是那块料。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但我们却都忽略了后半句:“那1%的天赋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当年郎朗父亲也是用疯狂且严厉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郎朗,真有不少家长咬牙切齿地让孩子不走寻常路,把学琴当全职,但却并没有出现第二个郎朗。对于网球运动来说,要有大高个儿、大长腿,还得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男子身高低于1.8、女子低于1.7,就很难有好成绩了,你的努力在别人的天赋面前根本就是一文不值。郑钦文身高1.85米,在中国女网选手中属于出类拔萃的。特别是她发球力量大,据说在少年时期的一次比赛中,12岁的郑钦文就轰出了时速170公里的发球,站在球网另一端远处的对手还没有反应过来,手就被打骨折了。这就是天赋优势,老天爷给的先天条件,没有这些,别说2000万,就是8000万,也培养不出下一个郑钦文。然后还要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兴趣。任何一项运动的训练,如果没有回报得以愉悦,人都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对于韦东奕来说,做数学题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他能从中找到快乐,但如果让不喜欢数学的人做奥林匹克竞赛题,就堪比在上刑。郑钦文小时候尝试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但都没什么太大的兴趣,直到08年父亲带她去北京看奥运会,6岁的郑钦文在现场见证了李娜历史性打进半决赛,她被网球这项运动迷住了。
在外人看来,可能每天都在训练场上打球,是枯燥无味的,但对郑钦文来说,每一次的击球正是她人生的乐趣所在。日复一日地做一件事,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否则放弃是必然的结果。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内驱力,实话实说,这东西90%的孩子都没有。郑钦文不是被爸爸要求如何做,是她自己要成为像李娜那样的网球运动员,为此她可以不停地训练、打比赛,坚持不喝饮料,360天都只吃鸡胸肉和西蓝花。
郑钦文的教练里巴曾说,这辈子都没见过像郑钦文这么努力的人,她总是早到晚走,常常对训练强度不满,即使筋疲力尽,也表现出一种继续训练的渴望。另一位教练余丽桥也说郑钦文“不老实”,如果两个人一组轮流打20个球该换人了,她经常会偷偷多打10个,想尽办法多练。
而那些在家长们的逼迫下学这个学那个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内驱力,他们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勉强自己去学习罢了。
这样鸡出来的娃,跟郑钦文相比,差的是十万八千里,有着云泥之别。
最后,郑钦文的目标感极其强,为了目标全力以赴,其他的都可以舍弃。本来巴黎奥运会郑钦文夺冠,大家都以为她要出任闭幕式的旗手了,结果拿了奥运金牌的郑钦文直接飞往美国,去准备将于12日开赛的北美赛季了。这就是异于常人的目标感,她可以为了网球,放弃一切无关的东西,即使当奥运会旗手可以风风光光地露一把脸,但只要跟目标无关,就能毫不犹豫地舍弃!才刚刚21岁的郑钦文已经战胜了人性,放弃了欲望,只为心中的一个目标,换做其他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得到?所以,郑钦文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郑爸爸的“狼性育儿”,她自身的优异天赋和坚毅品格以及家庭的不懈支持,缺一不可。
只看到外界条件,而不关注孩子本身的条件,就盲目地“逼孩子努力”、“对孩子耍狠”......以为砸钱就能成才,那不是懂教育,而是缺心眼。
感谢你读到最后。
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