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每一个角落,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鸭绿江畔最为鲜亮的底色。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要求,因地制宜设计群众欢迎、方便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全域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我区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积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原有丹东轻工业展览馆和5个沉浸式体验场馆的基础上,新建大香蕉汽水展示间,进一步丰富展览馆地工品牌。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按照“一所一特色”原则,在纤维街道和花园街道高标准打造以“边海防宣传”和“未成年人教育”为主题的示范所,以点带面推进阵地建设提质增效、提档升级。花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揭牌仪式,标志文明实践示范所进入规范化、品牌化的新阶段。纤维街道示范所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积极融合国防资源和阵地优势,打造文明实践联盟,吸引十余家驻街单位和商业网点参与共建。
截至目前,我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0个,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
此外,根据群众需求,依托现有阵地资源,积极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源参与文明实践。联合振兴区医院、丹东爱尔眼科、市科学技术馆、辽东学院等单位参与共建,扩展文明实践联盟10家,形成“区级统筹、部门联动、镇街落实、村社参与”的责任体系。
2024年以来,我区加快文明实践“火种”队伍组织体系化、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建设,依托文旅、卫健、民政、科协等行业主管部门,组建五类包括理论宣讲、文艺文化、卫生健康、科普知识、移风易俗在内的“火种”队伍共100人。区文明办举行文明实践“火种”队伍授旗仪式,开展“火种”队伍培训6场次。“五一”节前组织开展“劳动最光荣 点赞志愿者”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表彰最美志愿者13名。
充实社会力量,转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程序,招募素质高、有能力、有意愿的志愿者加入文明实践队伍。目前,已组建汤池镇理想邮递员理论宣讲团、站前街道三街社区婆婆妈妈调解队等队伍508支,登记文明实践志愿者11万余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成立一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文明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联动服务月活动,围绕“基层医疗惠民生 联合义诊护健康”“弘扬传统文化 赓续文化薪火”“多彩实践生活 传递文明新风”“党的声音进万家 文明实践聚民心”四大主题,邀请省文化馆开展2024辽宁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送文化活动,联合中影国际影城开展“答题赢取电影票”“文明城市创建知识你来答”等,与市科技馆“牵手结对”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等24场,受众人数达到上千人。
春节辞旧迎新、清明缅怀先烈、七夕浪漫甜蜜、中秋团圆美满、重阳孝老爱亲……结合传统文化,我区相继举办“龙瑞江城·文明振兴 2024年春节联欢会”“文明实践送温暖 敬老爱老庆重阳”等活动,通过文艺汇演、书画展、健身操舞展演、公益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形式,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中心(所、站)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服务模式,满足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双向奔赴。我区开展“干群连心 走访结亲”下基层活动,机关干部与群众结对认亲,数百本民情日记记录着一件件群众的大事小情。帽盔山街道“红色爱心跑跑团”结合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代跑腿、义务理发、修理水电、家政卫生等服务80余次,获得辖区居民群众一致好评与认可。
聚焦培育时代新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我区持续推动现代文明生活理念方式渐成自觉。“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成为城乡新时尚;文明出行、礼让行人成为“流动”的文明风景线……文明旅游、文明养犬、文明祭祀等日常文明行为,在日益浓厚的宣传氛围中内化为市民自觉的行为习惯。
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是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是守正创新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2024年以来,我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自去年7月以来,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2100余场,受众41000余人。采取区级领导带头讲、区委宣讲团示范讲、特色宣讲团巡回讲等方式,不断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取得成效。创新局长组团式宣讲,由领导结合分管领域工作讲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原创《思想之旗领航向 文化繁荣谱新篇》音乐快板,道出了以文明实践为载体,文体旅求新求变、融合发展的心声。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治理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打出了一套氛围浓、制度强、亮点多的移风易俗“组合拳”,教育引导群众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建立“积分制”,将红白喜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积分奖励,制定积分制奖励办法,以“积分”的形式存入“存折”,培养村民破除农村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今年,累计兑换达300余人次。“文明积分”带动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移风易俗建设,让“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文明”。
积极发挥家风家教作用,邀请国家、省文明家庭获奖人顾伟、娄跃文、潘玉华等典型代表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以“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为目标,以点带面辐射全区,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深度融合,引导广大群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明实践更聚人气,将文明新风尚吹进千家万户。
开展特色活动,在结婚登记高峰期策划开展集体颁证、集体婚礼等活动,邀请新人宣读“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倡议书。在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以清扫墓地、追忆逝者美德等方式追忆逝者,树立“丰祭不如厚养,孝道注重当下”理念。
文明,因实践而多彩;实践,因文明而温暖。如今,在振兴大地,无数志愿者如同一粒粒文明实践的“火苗”,凝聚起强大合力,乘势而上,向光而行,奏响了一曲曲服务群众的最强音,描摹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新图景。
供稿:区委宣传部
编辑:邢 城 编辑:晨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