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考察,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他强调,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调研,他说,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到遵义会议,一般会用“三个挽救”来评价,即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很有可能走向覆亡,这也说明了当时已经到了极其危急的时刻。那么,这么严重的情况,一个会议就能解决吗?
实际上,遵义会议虽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更多的起到的是一锤定音的作用,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充分的酝酿。
长征刚开始的时候红军连连遭创,尤其是湘江一战后,中央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无数战友手足惨烈牺牲,在残酷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改换领导的呼声越来越高,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李德、博古等人也声气渐小,毛泽东逐渐获得了发言权。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召开,为遵义会议做了准备。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这是血战湘江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那时,国民党政府在湘西集结近20万军队。中央红军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北上湘西,势必将陷入敌人布下的口袋阵,遭遇的可能是全军覆没的惨痛局面。会议由周恩来召集,不是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坚决反对北上湘西并陈述了改道去贵州的意见,得到主持会议的周恩来,还有张闻天、王稼祥的明确支持。中共中央的负责人博古此时也有所觉悟,不再固执己见,只有李德顽固地坚持北上湘西,其意见被否决后提早退出会场。
之后,红军主力西进,于15日攻占贵州黎平。
18日,在黎平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仍由周恩来主持,在这次会上,毛泽东继续建议中央放弃北上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在那里建立新根据地。会议经过激烈争辩,最后接受毛泽东的建议。
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议决定的译文给李德送去,李德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后来回忆说:“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熄灭了,我们又马上把灯点上。”博古听说这件事后,对周恩来说:“不要理他(指李德)。”
1934年12月31日晚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毛泽东再度重申红军应在川黔边地区先以遵义地区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的主张,多数与会者赞同这个意见,再次否定李德、博古提出的“完全可以在乌江南岸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再徐图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会议还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重新任命被李德、博古派到红五军团当参谋长的刘伯承为总参谋长。这些为遵义会议进行中央领导改组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
但争论并没有结束,毛泽东继续开展思想工作。周恩来回忆说:“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达到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过程中间,毛主席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这其中就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博古的张闻天;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这样,遵义会议前,党和红军内部就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相当共识。
供稿: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邢 城 编辑:晨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