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⑾
古村人家日子“新”
“渭水绕玉带,凤凰山脚沿河城;秦川出台塬,牛乳梁下胡大村。”“对峙凤山腾紫气,萦回渭水泛霞光。”“渭水北萦,金箔耀眼;凤山南峙,秀色扑眉。”……
翻开胡大村乡贤达人为家乡所著诗文,十有八九都绕不开渭水。
而这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村,便坐落在麦积区新阳镇渭水河畔。
立冬时节,采访组一行走进胡大村主街,目之所及处处干净明朗。两侧房舍错落有致,通村小道纵横井然,传统西北民居与现代建筑相融相衬。淡黄色围墙上,村庄历史沿革介绍、村级先进典型展示、村历代名人传记遍布街头巷尾。“太史第”“祥和瑞”“雅安居”等沉淀着历史印记的匾额,彰显着传统村落与众不同的文化风貌。
相传,明洪武年间,胡氏祖先自安徽绩溪迁居至此,在渭河边上开荒造田。清乾隆年间,建成具有排水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村庄。现今,胡大村六纵六横的村庄格局,即是胡氏先祖早年规划的延续和扩展。
“胡大村很好地保留了渭河流域古老村庄的基本风貌,在聚落完整性、历史环境特色上,是传统山水文化和风水典型模式的研究样本。”麦积区新阳镇胡大村党委书记胡雲介绍。
作为胡大村的“当家人”,胡雲对村里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烂熟于心。
从东汉古墓群、魏晋古新阳县城、北宋定西寨、元朝牛乳观,到清代“清池观”古建筑群、明崇祯年胡大古堡、明末清初古窑洞,再到同治时期四合院、红25军强渡渭河遗址……
一路参观、一路讲解,胡雲口若悬河,坚定自信的眼神里,既有热爱、自豪,也透露着对胡大村未来发展之路的成竹在胸。
走进一处百年老宅,正屋及东西厢房木雕门楣古朴典雅,雕花粗犷豪放,门窗卯榫结构精巧。院子里,红豆杉、菊花、迎春花、银杏等植物蓬勃生长,年过八旬的胡福茂与老伴儿正扫地浇花,怡然自得。
“这是光绪年间的厦房,已经有110多年历史了,村里保护古宅古物的氛围很浓,孩子们也大力支持,我们就想把先祖留下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胡福茂说,虽然守着老宅,但生活却日新月异。
“这些年,院里通了电、装了自来水、铺了排水道。门外就是水泥路,安了路灯,做了绿化。百米外就有广场、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锻炼、下棋、听戏,干啥都很方便。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我们的生活变化会这么大。”
胡福茂的感慨,也是胡大村人的共同心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胡大村“塑形”“铸魂”双管齐下,留“古”纳“新”,逐渐探寻出一套适合古村的“新活法”。
位于村东的清池生态公园,如今已经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园内拱桥凉亭与一池碧水相映成趣,议事长廊环绕湖畔,水车悠悠转动,周边奇石累砌,独具特色的石磨扇自北向南,沿小径整齐排列,绿植花草点缀其间。左侧的动物园内,珍珠鸟、孔雀、火鸡、兔子等动物自在悠然,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灵动。
“这片以前是垃圾场,天热的时候臭气熏天。但改造以后,景色可不比城里公园差,里面的古石碑、石器、农耕博物馆等等,都很有意义,我经常拍一些短视频发网上,没想到吸引了很多游客过来玩儿。”村民张想菊说着,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视频中,她时而绘声绘色地解说新增景点;时而与队友身着演出服,展示即将出演的节目;时而与家人一起漫步公园……温馨和谐的画面、真诚满足的笑容,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小村生活的惬意。
当前,胡大村正在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模式,计划以村特色历史文化及生态园为基础,精心打造集观光、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张想菊表示,等建成后,她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把日子经营得更红火。
驱车沿着硬化的产业路盘山而上,层次错落的百亩樱桃园便出现在眼前。尽管已经管护妥当,但园子的主人胡对生还是习惯隔三差五来“巡查”一番。
74岁的胡对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有名的种植能手。
“苹果、花椒、葡萄、杏子都种过,目前主要种樱桃,这些年已经陆续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种植了上千亩果树。”胡对生说,胡大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山种树、水灌溉、路通达,发展特色果业得天独厚。
今年,这些樱桃为他带来了七八十万的收入。更让他欣慰的是,之前外出务工的孩子,已经回到村里,与他一起打理自家产业。
一砖一瓦见证着历史与传承,一餐一饭承载着希望与未来。古村人家的日子,正随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迎来新的蜕变。
而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
一份份“国”字号荣誉
也为这座古老村落
拥抱和挑战更多时代机遇
加载着无限可能
新天水记者:王琴 孙镇
编审 :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