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住过我们家”

政务   2024-11-22 17:10   甘肃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⑧

渭水河畔忆峥嵘


渭水泱泱,一路向东。千万年来,这条大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创始曙光与绚丽光芒,也见证了无数的英雄传奇。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渭河,是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依托大河所设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89年前,红军不惧强敌,突破了北上陕甘最后的封锁线。

岁月如梭,89年转瞬即逝,但英雄气概却始终汹涌澎湃,在山河中激荡,在历史中传承。


激流勇渡过渭河


甘谷县磐安镇
渭水河畔
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碑体高12.4米,象征着红一、二、四方面军,碑底宽1.936米,是为纪念红二方面军1936年强渡渭河,碑体上“红军长征强渡渭河遗址”10个字苍劲有力,似乎在向来者诉说着那段英雄的故事。

1936年10月9日,红二方面军分左右两路纵队到达磐安镇,连夜用绳索作缆强渡渭河北上。

“过渭河,狼狈极了,遭敌侧南击,渭河上游下暴雨,我们徒涉,水越来越大……”贺龙元帅在《回忆红二方面军》中写了这次强渡渭河的情景。

而在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曾先一步在麦积区胡大村渡河,为配合红一、红二方面军渡河北上牵制了敌军。

“当时渡河的地点就在我们村渡口,是磨工和村民们协助红军渡过渭河。”胡雲是土生土长的胡大村人,红军渡渭河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


当时正值初秋,渭河大涨,水势湍急,红军大多又不识水性。

为帮助红军过河,胡大村的村民们用土布结成长绳,在两岸拧住绳头,让红军战士手扶布绳涉水过河,体弱的战士由村民背过河,辎重用牛皮筏子载运过河……

在村民的帮助下,部队4000多人马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顺利渡河,红二十五军也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

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在《孤军北上——追忆红25军的长征》中写道:过了渭河,红军完全把握了主动权,既可以乘机转入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又可以扼住西兰公路,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红军井、红军墙、红军雕塑……如今的胡大村处处可见红色足迹,“长征精神”也早已注入人们的基因,特色产业与乡村教育、文明乡风并重,培育出了特色鲜明的“耕读文化”,先后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和美乡村”。


毛主席住过我们家

武山县鸳鸯镇费家山村
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
并不宽敞的院子里
三面是新盖的砖瓦房
正对大门有一间老旧的土坯房
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院子
村民费孝忠的家



“听爷爷说,当年红军部队长征走到费家山、水家沟一带过夜,毛主席到我们家住了一夜,这张八仙桌和木盘就是他当年用来办公的。”费孝忠的孙子费麦换介绍说。


时间回到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部队整修后改编为陕甘支队,并决定北上陕甘。



经过昼夜兼程,9月26日,红军在渭河南岸的武山鸳鸯镇分三路渡河。为掩护中路红军主力渡河北进,左右两路红军分别佯攻陇西和武山县城,巧妙地突破了敌军精心布置的渭河封锁线。

当时,渡口处地势开阔、水流平缓,红军徒步过河后上了鸳鸯镇北部山区,毛泽东、彭德怀等也随部队来到费家山,并在此宿营休整。



“村民们一开始对红军也充满警惕。慢慢地,纪律严明的红军让大家放下戒备,转向支持拥护,还为毛主席和战士们做了热气腾腾的羊肉面片。临走时家里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一样没有少。”红军的事迹,几乎是费家山每个孩童的启蒙故事。

9月27日黎明,部队启程前往通渭榜罗镇,召开了著名的“榜罗会议”,最终确定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使红军从长征一开始就被困扰的到哪里去的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现在除了费孝忠家的这间老房子,费家山又新建了一座红军长征教育基地,是天水市党史教育基地、武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费家山还被列入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干部、群众来这里研学、参观,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89年的时光并未流逝,远征的人从未远去。红军从渭河沿岸经过播撒的革命火种代代传承,他们赓续“长征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路。他们乐观向上,勤劳致富,无所畏惧地开始一次次新的远征,抵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彼岸!






新天水记者:黄虹

小天推荐阅读▼
天水+3!
结果公示!天水这些平台入选→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天水篇章
喜报!天水这些作品获省级奖项


编审 :杨焕周

责任编辑 :周洁辑 :王欣玥


天水发布
发布天水新资讯,讲述天水好故事,传播天水好声音,展示天水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