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做好“后半篇文章” 让搬迁户更“舒心”

文摘   2024-10-31 15:29   江西  

鳞次栉比的楼房、整齐现代的工厂、设施齐全的广场、书声琅琅的学校……走进武安锦城易地扶贫安置点,呈现在眼前是一派“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景象。这是我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镜头。

紧扣“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总目标,我县立足实际,突出就业产业帮扶,优化社区配套设施,强化安置社区治理,切实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用心、用情、用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缩减办事流程,

让移民更“顺心”

“我只要到家门口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一次,就通知我的低保办好了,真是太方便了。”余宗明说。日前,家住锦宁社区19栋了单元301室的余宗明接到社区工作人员打电话给他,他的低保办好了,从下个月起,就可以享受低保待遇了。



我县是山区、库区县,“十三五”期间,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我县在县工业园建立江西省最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成立锦安、锦宁、锦和三个社区,安置易地搬迁移民3724户、14896人。
随着武安锦城搬迁安置区群众管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搬迁群众“监测难、办事难、增收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搬迁户因信息档案在农村、家庭人口生活居住在安置区的“人户分离”现象,导致出现搬迁群众办理业务需要迁入地与迁出地两头跑、多次跑的情况。余宗明家在东林乡茶畲村,离他现在所住的安置区有将近80公里路程。在此之前,办理低保要到户籍所在地,来返往返三、四次才能办好,这让余宗明有了畏难情绪。
为破解“人户分离”难题,让搬迁移民生活更顺心,我县紧扣“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总目标,今年7月,我县在锦城社区成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健全完善“迁入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对接服务机制,打通数据壁垒,消除责任盲区,联合民政、公安、医保、社保等部门,为移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原需本人回户籍地申请办理的低保、慢病卡、残疾证及医保等相关事项,均可在安置社区办理,避免群众“两头跑”。群众只要打开微信小程序,了解到办理事项的程序及所需要带的材料,在家门口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同时,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卧病在床的病人,服务中心还成立了“红色小赣事”帮代办服务台,提供上门服务。
得益于“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余宗明仅到楼下的社区跑一次,就办好了低保手续。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办理高频事项3234件,“一站式”受理率、办结率均达100%。

增加群众收入,

让移民更“安心”

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县工业园安区便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上班族”。



“想不到我五十多岁了,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成为车间主任,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钱。”正在九江晨辉车业生产车间做事的卢继红高兴地说。卢继红是搬迁户,在九江晨辉车业务工,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被公司任命为车间主任,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早上,家住锦和社区的郑家莲骑着电动车送小孙子到附近的民族小学上学,顺道到菜市场买点菜,然后来到锦宁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我就是做点小手工,轻松,还不耽误我接送小孩,这个工作挺好的。”郑家莲爽朗地说。
熊文2015年因突发脑溢血,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2018年搬到武安锦城后,为增加他的家庭收入,社区将他安排到残疾人专干岗位上,每月有800元的收入,并把他的妻子介绍到县城务工,一家人生活衣食无忧。如今他逢人便夸是党的政策好,让他这种人也有了工作,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为破解搬迁群众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等情况而导致的增收乏力难题,我县出台《关于促进武宁县武安锦城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的实施方案》,制定十条具体增收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召开招聘会和LED显示屏滚动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公示栏等措施,“送岗上门”“送工入企”,目前安置区内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
结合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我县为搬迁弱劳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66个,让一些残疾人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在社区和园区建立示范就业帮扶车间各4个,200余名搬迁移民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同时,划拨安置区周边土地200余亩建设“爱心菜园”,让搬迁群众通过劳动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收入稳定,生活安心。

建好软硬设施,

让移民更“舒心”

周末,在帮扶车间工作的缪慧宁把两个孩子放在社区的儿童乐园,在这里,孩子有专人看管,辅导作业,也有游乐设施,中午社区提供午餐,她可以放心去工作。“孩子在这里有人看管,还可以看书,玩游戏,社区提供这么贴心的服务,我们工作起来很安心。”缪慧宁说。



搬迁是一时的事,而居住是一辈子的事。只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增强了,搬迁群众才安得下心。
为破解搬迁群众因离乡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难融入”“不适应”等问题,我县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群众“吃、住、行、学、医”等需求,在安置区建设了学校、卫生院、商超、菜市场,并建起了休闲娱乐场所、健身广场等公共场所,把安置区变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先行区,提升群众“幸福感”。
为促进群众参与社区的管理,我县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员+片长+楼栋长”网格化治理模式,155名楼栋长协商处理小区治理问题。同时,社区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搬迁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邻里之间团结和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搬迁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大大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
我县还统筹部门及社会力量,组建12支安置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聚焦社区“一老一小”群体,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活动,并提供日间照料、营养供餐、暑期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提升群众“归属感”。
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我县通过做好“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就业、社会融入”等搬迁移民“后半篇文章”,让安置区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日子越过越舒心。而今后,走出大山,开启美好新生活的精彩故事还将不断继续……(余慧琳)

★往期回顾★

1、明天开始!

2、评审结果公示

责任编辑:李  珊

内容统筹:王怡荣 聂媛媛 秦  辉

内容审核:吴   熊

投稿邮箱:wuningnews@163.com

武宁发布
讲好武宁故事 传播武宁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