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体检项目:胃肠镜检查体检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让消化道肿瘤无处遁形!
食管癌、胃癌高危人群界定标准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食管癌、胃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胃癌病史。
3、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4、尿素呼气试验、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为阳性。
5、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6、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筛查方法应用价值
胃镜检查
1.胃镜:是食管癌、胃癌筛查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食管、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蠕动情况,发现病变后可进行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通过喷洒特殊染料(如碘液、亚甲蓝等),可使食管黏膜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形成鲜明对比,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尤其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如食管上皮内瘤变。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发现微小胃癌及癌前病变,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
2.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在部分食管癌患者中可升高,尤其是食管鳞状细胞癌。但该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非十分理想,单独检测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可用于筛查辅助或治疗后监测。
癌胚抗原:虽然在食管癌、胃癌患者中也可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在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等)中也可升高,对食管癌、胃癌的诊断特异性有限。
早期病变监测与处理原则
食管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采用内镜随访观察,随访间隔一般为6~12个月,期间可根据病变情况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同时,应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如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等,并针对相关食管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反流性食管炎症状。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由于其癌变风险较高,多推荐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需密切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以监测病变有无复发或残留。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异型增生:可进行胃镜随访观察,一般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饮食习惯,给予适当的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重度肠上皮化生和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风险较高,多推荐内镜下治疗,如ESD或EMR。术后需密切随访,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监测病变复发情况。
结直肠癌早筛
高危人群界定标准
(1)年龄超45岁。
(2)家族遗传史,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成员等。
(3)肠道疾病史,如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
(4)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如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过量饮酒。
筛查方法应用价值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最准确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全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同时进行活检或内镜下治疗。对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高,不受食物中动物血红蛋白的影响,但对于少量出血或间断性出血的检测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可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阳性患者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
早期病变监测与处理原则
1.结肠腺瘤
腺瘤直径小于0.6 cm:多为低危腺瘤,可在门诊行内镜下切除,切除后一般每1-2年复查一次结肠镜,观察有无复发或新的腺瘤形成。
腺瘤直径大于0.6 cm、绒毛状腺瘤、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多发性腺瘤:属于高危腺瘤,应住院行内镜下切除,并定期随访,切除后一般每年复查一次结肠镜,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预防新的腺瘤发生。
2.早期结直肠癌
对于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早期结直肠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证据者,多可采用内镜下治疗,如ESD。术后需严格按照随访方案进行随访,包括定期结肠镜检查、腹部超声、胸部X线或CT等检查,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系列综合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体检服务、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及慢病管理等,可承接单位团检、个人健康体检、驾驶证体检、入职体检等业务。
体检预约热线:
19931978230(微信同号)
19913007617(微信同号)
名言妙语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往期回顾
【一线动态】宁晋县医院多科室联合救治一例重症肝脓肿患者
·end·
—此文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