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从小小县官
越升为理学先锋的爱莲人生
北宋治平四年
周敦颐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留下了一首绝情诗
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道县,隶属永州
平川相接,群峰耸峙
连片的喀斯特地貌
让天地在这大刀阔斧地施展造化神工。
西南端的都庞岭下
一座溶洞巍峨盘踞
顶圆如月,天光直透
置身其中
仿佛宇宙万物皆可互通有无
这里是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
永南诸岩之最——月岩
周敦颐便是在这筑室读书
开启了求知问道之路
在那个追求仕进耀祖的年代
周敦颐却惟愿以学问自娱
他渴望如孔子一般
游学四方
以才学智慧辟邪说、正人心
置身岩洞
他思考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融儒、佛、道之精华
为己之思
也将目光转向了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周敦颐爱莲
爱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这与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契合呢
不偏不倚,
客观辩证的看待万事万物
北宋初年,时局稳定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
号召全民读书,宋朝以文治国
也许是天意
饱读诗书之人怎能不入仕?
在舅舅的举荐下
周敦颐也通过荫补开始从政。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者,胸怀天下
坦然接受命运的剧本
于现实水火中担起己任
至此,大宋公务系统迎来了
一位“一讯立辨”的司法奇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北宋庆历五年
周敦颐与官压他一头的转运使王逵
展开了一场法治雄辩
面对强权
他不顾层级壁垒
不顾仕途安危
据理力争只求公正。
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
——《濂溪先生墓碣铭》
此刻
一切关于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
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他用行动诠释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官三十余年
周敦颐几乎是漂泊异乡
直到生命的终点
期间唯一一次与故乡永州的再会
也是他仕途的唯一一次贬谪。
期间侄子前来求官
扑了个空
周敦颐托起带回一首“绝情诗”
断绝了乡亲的谋私之念。
天命之年
那位誓做君子的永州少年复归来处
将那清廉的莲之高格
永远留在了永州大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任所寄乡关故旧》
自唐五代以来
社会动荡,学校教育日渐衰微
宋仁宗年间
社会趋于稳定
教育开始复兴
从中央到地方
一批又一批学者聚徒讲学
大量书院也应运而生
周敦颐为官三十多年
奔波辗转
所到之处他都倾尽全力兴学办教
在当时
文教事业与官员的陟罚臧否无关
若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很少有人愿意把精力投放于此
湖南郴州的鱼绛山下
周敦颐创办了当地的第一座县学
也是在这
他遇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
——程颢和程颐
“启河洛百世之传”
他修炼圣人之心
提出仁育万物
他主张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
融入佛道自然
批判毫无区分的“去人欲”之说
上接洙泗
下开河洛
只有周敦颐
他的思想就好似他钟爱的莲花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曾几何时
他面对冷峻绝壁、空灵深谷
不禁呼喊“予独爱莲”
向天地铿锵发问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彼时,天地静穆
文明的光辉
纵使遥远终能抵达
经周敦颐开拓的早期理学
由二程于洛阳发展为“洛学”
胡宏于湖南衍化成“湖湘学派”
朱熹于福建派生出“闽学学派”
一直照耀到今天。
只是,枝叶纵可触云
根却始终握紧在来时的那片土地
1071年夏,周敦颐身体抱恙
归乡已难以实现
何处托以终生呢?
环顾四下
唯有给自己带来精神洗礼的故乡山水
永生难忘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石塘桥晚钓》
1139年
故乡回应了周敦颐的归思
一座濂溪书院在道县拔地而起
此后,无数人来来往往
与周子理学进行着一场场折叠时空的灵魂对话。
今日永州
延续着周敦颐经世致用的思想
砥砺前行!
濂溪一脉
一路从道县到全省
再到全国,乃至东亚
千百年,仿佛刹那间
文明扎了根
思想有了脉
流传成了歌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栏目介绍
《典籍里的湖湘名人》是一部由湖南图书馆与知了青年联合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之作,以湖南图书馆藏为载体,以地域为核心,通过讲述湖湘名人的方式,重现先生的辉煌瞬间,呈现一个自古以来就热血倔强、独具一格的湖湘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