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迹】宁远永福寺:掩映在翠绿葱茏之中的香火传承

文摘   文化   2024-11-28 06:56   湖南  

宁远永福寺:掩映在翠绿葱茏之中的香火传承

陈瑜整理

九疑永福寺位于宁远县九疑山古舜庙和玉管的西北侧,系南齐时(479年)为护卫舜祠而建,原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宋太平兴国防5年(980年)改现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永福寺处在喀斯特地貌之中,依山而筑,庙宇鳞次栉比,各自独立,又廊道相连,高低错落,一进院的山门、前殿,二进院的法堂,三进院的彻堂,四进院的华严阁、齐去阁、御书楼、弥陀台、观音台和碧虚亭,以及两侧厢房等主要建筑有序布局一片金碧辉煌、梵音绕堂的宁静世界掩映在翠绿葱茏之中。

寺中中碑铭:“立合约僧莹白。佛主张志铭,户丁天宪、广宣、广泰、广足、大祉等,今因九疑永福寺,历系古道场所,经明末兵变后,片瓦无存, 仅遗荒虚. 是僧莹白,於顺治丙申(1656年),亲旨善户张志铭,募化修建,幸有彬杨材三房慷然乐捐,彬房捐银一百八十两零七钱,杨房捐银一百三十一两六钱,材房捐银一百零二两三钱,三房共捐水牛十八头。是僧莹白收银,置买佛田,屯粮六担。共田四十八亩,大小六十五丘,坚造上下佛殿,左右两廊。至康熙年间,功果告峻,请同张姓佛主开立碑记,以志久远。僧莹白,年及衰幕,犹恐历年久远,后人忘其本源,其田契,寺僧收执,粮归张姓册内,自立合约之后,僧则宜守清规,毋得败坏。常住俗,则子孙承继修理,务宜克绍先绪。僧俗两利,世代兴隆,特立合约二张,僧俗各收一张,子孙永远收执存照。

请同佛主 天烈 天会 广宥 广禄 广绮 广传 大亨 广华 广量文璜广琼大勋大 大 孝 大翼 大坤

眼同邻老 尚德 升云 惟中 时宇 新化 君威

开山长老 莹白

徒教初: 见初 善初

玄孙: 贤一 可一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岁十二月初八日莹白笔立”

蓝邑陈怀古书》记载:“永福寺山门四方,开山碑记,仰惟永福古刹,脉衍九疑,佳山秀水。凡游人至此,登高远眺,可以舒愤悠,畅幽情。正内战灵神圣之所捿也。昔舜帝南巡,乃登其峰而叹曰:此山水之总峙也!唯永福雄峙,天柱峰下,原受天朝赐,可称疑山之最胜者也。其后,世道不常,沧桑多历,诸佛之金身皆化蔌朽坏,字殿之瑶光尽变为茅林。于大清丙申年间,莹白老衲,持疏募化,张志铭等各捐金帛。鼎造大殿,前后两廊,塑绘佛像曰:释迦文佛,曰:九龙太子,曰:三官大帝,曰关圣帝君,佛俨然于是。田立常住,永供诸佛诸尊。厥功成日,勒石记之,以九疑之名山千古,皆知不比记也。以永福之雄峙天柱,简策详之,又不必记也,所可记者,福梵肇建南齐,自南而北,而周,而汉,疑及隋元明清,千百余年矣!以千百余年之功业既废,张氏一旦复兴之是。能续千百余年之功业於前,复垂千百余年之功业於后,非老幼竭抌。愚蒙倾念其敦能之,鉴石为记,非夸功也,非要誉也,记其实也,予固为之记。新田县甲子科人陈世英撰”

千百年来,永福寺一直是我国的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永福寺有僧侣三百余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

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逊位,萧道成自立,改国号为“齐”,南齐政权建立。《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萧道成上位后,立刻派大臣在九嶷山舜帝庙附近建无为寺,保护舜帝庙。萧道成在位四年,后其子武帝继位,南朝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古永福寺进一步完善。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交趾郡王丁琏死,其弟丁都璿幼年继位。这一年,佛教出现划时代的大事­——凡是规模大的寺庙新佛像安置,一般都要举行开光法会。是年,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出《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该经指出,佛像塑画雕造完成后,就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

而当时的无为寺是国内最大的寺庙之一,声名显赫。宋太宗命人在九嶷山造铜普贤像,高达三丈许,送置无为寺,并下诏重修。为了配合佛像安置,无为寺重新进行了扩建,并改名永福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永福寺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每逢秋季寺庙周围稻浪金黄山水滋润的稻田和适宜的山地气候,让这里的稻谷飘香,僧侣们除了供自己食用外,还将部分用来接济困难群众。特别是遇上灾荒年代,永福寺的作用更加凸显,它在承担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帮灾民度过饥荒。

北宋时期,僧侣们往来频繁,不同寺庙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优良物种,传播了优良的种植技术,使得这块原本荒芜的土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平天国时,发生了一起与永福寺有关的故事。1856年,建都天京后,正当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该年9月,“杨韦内讧”爆发,石达开奉命回京讨韦。但是,天王洪秀全已经疑忌跟他出生入死的异姓诸王,封其兄洪仁达为福王,与其兄洪仁发参与政事,挟制石达开,“不授以兵事”,甚至设计阴谋陷害他。

为免杀身之祸,1857年5月,石达开被迫出走,带走了十几万精锐之师,数年间转战于东南、西南各省。据《《零陵地区志》》、《宁远县志》记载,1859年,石达开部队辗转宁远县境内,期间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即阻山口之战和青山尾之战。

1859年9月下旬,石达开部将何名彪经蓝山大桥向八仙岭、朱门楼进入宁远九疑山鲁观一带,然后再经鲁观进入蓝山蓝屏圩,最后直入宁远县下灌青山尾。此时,郴州桂勇统带陈士杰、清军仁字营何绍彩、鸟勇营石焕章等人,率领部队合围何名彪。由于不熟悉地形,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何名彪部全军覆灭,血流漂杵。

据记载,这场战争何名彪部死亡3000余人,其中大部分别逼上山崖,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坠崖而死,此外还有400多人被俘。何名彪也未能幸免,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这是石达开部队在永州境内,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战。

青山尾之战本可避免发生,当时,为了让部下摸清宁远县的地形,何名彪委派自己的亲弟何名悍去永福寺占卜。尽管何名悍化妆平民,但身体魁梧,气势轩昂,举手投足之间大有将领风范,主持慧空大师一眼就分辨出他是太平军将领。

慧空大师十分佩服石达开的军事才华,便把该说的都告诉了何名,提醒他们应该避开九嶷一带,这里多山,地势险要,容易遭埋伏。另外,郴州、蓝山的地方势力很容易进来,与宁远地方武装内应外合,他建议太平军绕道天堂然后进入道县,此乃权宜之计。

但何名悍占卜出来,在回营地的途中,见一酒庄酒肉飘香,便按捺不住,进店切了两斤牛肉,要了一坛上好的高粱酒。尽管何名悍酒量了得,但该地的酒劲完全出乎他的所料,3碗过后,他已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待他醒来,已是次日中午,此时何名彪部队全部战死的消息已经传得沸反盈天。

得知此事,何名深感罪过之大,欲拔刀自尽,幸好被酒店老板将其拦将下来。后来,何名剃度,去永福寺做了僧人,法号“仁能”,当时年仅23岁。

仁能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而慧空大师见弟子聪颖过人,为人厚道,也毫无保留,武功、医术、星相等皆倾囊相授。闲暇时间,他们切磋武艺。仁能精通南拳北腿,刚猛有余,技巧不足。慧空大师指出:刚则易折,所谓“至刚无刚,大柔非柔”。经大师点化,他的武艺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文武兼备的僧人。慧空大师圆寂后,仁能接任永福寺主持一职。

晚清,战火频频,永福寺几度沉浮,仅存遗址。但是,永福寺普度众生的精神并没有因此消失。当地居民纷纷捐钱捐物,在被毁的寺庙附近,重新搭起简易的庙宇。仁能法师则继续为深受战乱影响的当地群众排忧解难。

尽管仁能法师年逾古稀,但他每天仍坚持上山采药,访贫问苦,为老百姓看病送药。相传,仁能法师医术精湛,对针灸造诣颇深,对中草药也很有研究,药到病除。据悉,当地居民有风寒伤病,仁能皆竭力相救。法师给人治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

被他治好的病人和救济过的穷人数不胜数,仁能法师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并声名远播几年后,仁能法师终老在这里。而为了纪念这位令人崇敬的法师,每逢重大节日,当地人民都会结集前来上香。后来,由于受持续的战乱影响,搭建的破庙再次被毁。有关永福寺的传闻也逐步淡忘,只是,关于仁能法师的感人事迹,却存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故事依然在流传,永福寺依然还雄伟地耸立在那山脚,大佛挺着大肚、微笑面善看着红尘变幻、百草荣枯,只因为环境不同,人们的信仰不同,没有往日的人来人往,大多时候,静是主调,悠扬的暮鼓晨钟声音在山里飞扬、流淌……


金牌永州
推介永州文化,打造文化永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