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好人发布现场】又见葛玉修

民生   2024-11-20 18:03   青海  

11月19日,祁连县天境大剧院歌欢歌笑语歌舞翩迁,22位“青海好人”与祁连各族干部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2024年“青海好人”发布仪式隆重举行。

祁连县天境大剧院犹如“聚光”礼堂,迎来了省州县有关领导和嘉宾。正在拍照的间隙,有人拉住了我的衣角。回头一望,是被誉为“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的葛玉修。

“葛老师您好!欢迎您来祁连!”欣喜与激动在相遇的顷刻间化作亘古友谊的甘泉滋润了彼此的心间。

葛玉修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中华对角羚保护地主任。2024年8月20日,“美丽中国 四季行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绿水青山的中国》出发活动在京举行。葛玉修作为全国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应邀参加“美丽中国 四季行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绿水青山的中国》出发活动并作主题分享。

在接受祁连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葛玉修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说,在祁连县举行2024年“青海好人”发布仪式,不仅是对祁连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工作的肯定和激励,也是省州党委政府对祁连县创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与支持。

葛玉修说,2024年1月1日,在青海省湟源县丹葛尔古城举办的“中国首届——丝绸之路摄影大展”就推出了有关祁连县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系列摄影作品,得到了省内摄影界权威人士蔡政、焦生福等名家名人的赞誉。

葛玉修,1970年,17岁从山东省曹县老家参军来到青藏高原,先后三次立功,20多次受到嘉奖。1994年退役时选择留在青海;业余间隙,他拿起照相机,走进有着生命奇迹的青海湖、孕育生命精灵的高原腹地。30多年的野外摄影经历,让葛玉修的脚步遍及山海之巅、湖林之间,他先后200余次到青海湖,25次到三江源,15次到可可西里,拍摄了16万幅高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图片,撰写了大量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他用执着的眼睛,无私的奉献,抓拍出无数野生动物的美丽瞬间。葛玉修说:“我从1995年开始拍摄野生动物,30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一个物种兴衰,它就是中华对角羚。1997年我拍摄到全世界第一张中华对角羚图片。中华对角羚(又称普氏原羚)是中国独有的,属国家一级保护、世界极端濒危物种。这张照片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青海建起了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区。今天,中华对角羚已经从1995年的200余只增长到3400多只。未来我将继续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的美好变化,讲述中国生态故事,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作为中国绿发会中华对角羚保护地主任,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然为中华对角羚正名和野生动物保护而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这是葛玉修对生态保护事业的坚守,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葛玉修认为,祁连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很有特质,与其他地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听了祁连县委书记钢夫对“祁连归来不看山”的阐述,他说很有触动。“祁连山下好牧场”,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和摄影名家对祁连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篇美文,也留下了吸引大众眼球的巨幅美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宣传的手段、手法也在不断的创新、突破,如何让“祁连影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使外界对“祁连影响”更加深刻,更加向往,是我们在实现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葛玉修希望祁连有关部门拓展思路,延伸触角,架构新的宣传方式,打造“祁连影界”新模式,联合自媒体,成立自媒体联盟,形成“多位组合,人部联动,拳心一致,聚力出击”的新格局,在思想共识上达成“多维立体、协同作战、资源共享”的思维模式,为祁连的文旅融合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图   文:聂文虎

编   辑:王珍兰

责   编:王振国

监   制:聂文虎

总监制:王成荣





走近祁连
介绍祁连历史、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让外界全面了解、认识祁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