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以良渚论坛为窗,展示中华文明魅力

民生   2024-11-18 11:35   青海  

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将在杭州举办,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提出“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 我们从良渚遗址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触摸中华文明最美丽的模样,通过“良渚论坛”这扇展示窗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7月4日,搭载着游客的游览车行驶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在良渚,感受保护第一的力量。“对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什么“保护第一”?文化讲究“源”和“流”,如果没有保护,泱泱中华就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保护第一”,保的是文化底蕴,护的是灿烂文明。良渚遗址就是“保护第一”的最好例证。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调研时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文化保护工程被列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成为“八八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要求。自此,不光是良渚,上山、河姆渡、浙东运河沿线等文化遗址保护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良渚,感受文化自信的底气。最近几年,在被良渚“圈粉”的千千万万游客中,年轻人成了打卡主力军。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的水利超级工程、良渚工匠雕刻的神人兽面纹等文明奇迹……当看到这些“良渚出道即巅峰”的成就时,年轻人们不仅感受到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更是坚定了文化自信。西方考古学界根据文字、铜器、城市“三要素”,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甚至把中华文明的始祖说成来自古巴比伦,中华民族居然成了“外来户”。但是,“三要素”并非判定文明起源的唯一标准。良渚古城拥有规模庞大的城址、制作精美的玉器、成熟的农业文明、大型的水利工程等考古成果,证实了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区域性早期国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科林曾说:“良渚肯定是文明,这么明显的社会分化和权力的构成,这么大规模的建筑,这不是文明那什么是文明?”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5000年文明史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华第一城”所绽放的文明之光,让我们在探讨世界文明起源时,有了不可撼动的自信和底气。

在良渚,感受交流互鉴的价值。戴着羽冠的良渚王高高举起玉钺权杖,东西方文明在这里进行了对话与融合。杭州亚运会结束后不久,首届“良渚论坛”就迎来了83个国家的艺术家。来自希腊的社会学教授马修将“良渚论坛”比作一座横跨文化之河的桥梁,他说:“在欧洲,很多人知道长城、西湖,但还不知道良渚。我们需要这样的论坛,可以让我们更直接地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刚需”的当下,这座“桥”,恰逢其时。在给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持续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写好良渚申遗的后半篇文章。相信将来,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扇“展示之窗”,良渚将见证和传播更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佳话。“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今天的良渚,不只是杭州的、浙江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要让良渚文化更“火”更“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中华文明,唱响属于新时代的文明之歌。


来   源:宣讲家网

编   辑:王珍兰

责   编:王振国

监   制:聂文虎

总监制:王成荣




走近祁连
介绍祁连历史、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让外界全面了解、认识祁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