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记忆】东台与泰州道不尽的渊源!

民生   2024-11-20 11:17   江苏  

◆来源:本文选自“轻选绿叶”的博客,作者:轻选绿叶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Dongtai time and space


东台记忆

写在冬季


2024-11-20

从泰州的历史中看东台的变迁。

  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今天安徽芜湖以东到海边大陆架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海拔高度2米左右,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大批古生物在这里生活,由于地质板块的运动,在运动中这里成为一块下沉带,平均每年以2毫米左右的速度下沉,大约一千年时间全部沉入海水中,树林、动物在海边生存,如此持续下沉了五六十万年,这块远古地面下沉到今天海底1100米-1200米间,成为西起安徽省东部,东到与日本交界的东海底部一片贮量丰富的石油区。由于西高东低,石油大多流向东海,而安徽、江苏两省油田所开采的只是油层顶部的少量原油,著名的苏北油田下属的胜利油田、邵伯油田、李堡油田开采量远远抵不上日本在东海一个油井的产出量。



  一万七千年前,由于黄河泥沙堆积海底,“扬(州)泰(州)岗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从海里隆起成为陆地,在“岗地”北侧形成了方圆几百里的低凹地带,这便是“里下河地区”。扬泰岗地成陆后的七八千年里一直是野兽、飞鸟、鱼虫的乐园,成片的森林、茂密的草原、充沛的水源、温暖的气候适宜千万种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来自今天河南一带的原始人开始在这片广茂的森林居住。

又过了三四千年,大约在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南的原始人己经开始采铜、铸青铜器、开荒种田、烧窖制罐、酿酒、造字的时候,泰州的原始人在今天曲塘镇附近青墩村建立了原始氏族公社,形成了至今已知的本地区最早的的“城市”,人们在“城里”集中居住,城外有壕沟,有统一的坟场,人们统一劳动,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从事打猎、耕种、捕渔、采摘、收藏、制造等工作,使用火及经过精细加工的石器、陶器,学会晒盐和腌制海边滩涂所产的贝类,并与远在今天安徽、河南的原始氏族公社进行食物交换的贸易活动,使生活在内陆的原始人吃上了海鲜和食盐,使自己吃上了果酒和高粱,最远的腌制贝类卖到的云南,云南的原始人吃完这神奇的海鲜后舍不得扔掉美丽的贝壳,作为珍宝收藏起来,成为他们的氏族内部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相当于现在的黄金),最终演化为货币在社会上流通,今天人们说的“宝贝”一词就源于这里。

  当青墩的原始人在江海大地茂密的丛林中生活了一千二、三百年的时候,在今天高邮湖边的神居山中,诞生了一位对中国历史具有影响的人物——尧,尧长大后成为当地又一支氏族的首领,他联合东部各氏族建立了一个面积广阔的原始氏族社会,区域相当于今天北到河南,南到江南,东到海边,西到湖北、湖南中东部。这是早期国家的刍形,尧自立为王。



  当时在今天中国的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四大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各国都创立了自己的图腾,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尧以龙为像,象征驾驭江海河淮,武震东方,发展农耕文化,产生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龙降子等优美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神龙降子演化为龙与皇权、帝王的关联,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与此同时,西狄创立了以昆仑山为主体的玉皇大帝、西王母为主角的神化,发展为氏族首领是天帝的儿子,是玉皇的弟弟,玉皇掌天,首领掌地,这个“天子”的传说改变了首领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皇权”,而它的初祖人称“黄帝”。

北戎创立山神、地鬼、河神、洛神的神话,并演变成太极、阴阳学说;南蛮创立以征服天地及崇山峻岭为主体的轩辕造车、伏羲降兽、女娲补天的神话,其中伏羲画卦演变成八卦学说,史称上古先天八卦,后来周文化发展了这一理论,结合太极、阴阳、河图、洛书,创立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论体系,一直影响了此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而四大神话体系演生了东方逢日祭神、西方常年敬神、南方逢事托巫、北方大事占卜,四大风俗中,以占卜影响最深,著名的甲骨文就是上古朝廷占卜大事的兽骨龟甲。后来国家统一,四种文化互相交融,人们综合四种文化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神学体系——道教,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所以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大抵在道教,研究中国文化必然要研究道教。”



  尧统一四方后,成为尧帝,从高邮神居山迁都山西平阳,建“金殿”,龙文化至此一统天下,尧拆散了原来各方首领统领的早期政权,使他们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内部民主选举,讨论国家大事。同时分化了过去的大氏族社会,在各地设立了七十二个小氏族社会,由中央政府指定氏族首领,各氏族称“氏”,著名“氏”有“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各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但必须服从中央政府,全天下统一税制、统一标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龙居首位,代表中央政府;统一时间、统一月份日子.统一季节交替时刻,发明了春夏秋冬四季学说,制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日期,对应天下四方氏族,“春”对应尧之东方位于四季之首,“夏” 对应黄帝之西方位于四季之二,又取东西两方之“春夏”二字指代天下,但发现这种指代容易与四季混淆,又改“春夏”为“华夏”,其中“华”是“花”,春天开花,以此喻春。

从此“华夏”成为天下的合称,这种叫法延用了五千多年,直到唐宋时代对外开放,“中国”一词才开始出现并成为与外国人交流的一个俗语,但一直不充许写在政府公文中,政府公文、国内交往只许写“大唐帝国”、“大宋圣朝”;清朝时更是严禁使用“中国”一词,以防排斥满清的“外国人”,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才正式写入国号,孙中山又首创性地将“中国”和“华夏”合并,成为“中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华”成为一个新词流布深远。


  尧称帝七十五年时去世,帝位禅让给舜,舜改“氏”为“国”,著名的“国”有“泗水国”、“巢国”;舜后来禅让给禹,禹因治水有功,民主选举时常委一致通过让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启在位后破坏了民主选举,建立了夏朝,成为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朝代。

  大禹治水九分天下水土为九州时,将江海大地称为“扬州”,“扬”为“荡”,水草荡荡之意。入夏以后这里成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一个部分,到周朝时称这里为“海阳”,属吴国管辖,都城在今苏州;春秋时期,“如皋”开始从“海阳”的东南部海里“长”出来,齐国“总理”贾大夫72岁时以权谋私,娶了16岁的青春美少女为妾,结婚后人家身归他而心不归他,成天闷闷不乐,一次公费旅游时将她带到今天如皋大明村一带的江边上拚命射杀野鸡,以炫耀自己老而不衰,以博她一笑,“如皋”一字由此载入《左传》,但只是吴国“会郧”镇(今海安立发镇)治下的一个小渔村;战国时吴王夫差为了攻打卫国(在今河南省)在“海阳”挖“邢沟”(今大运河的前身)勾通江淮以便水师从长江直接进军;后吴国为越国灭,这里又属越国,越国又为楚国灭,这里又属了楚国。




  秦朝时废扬州,将这里划属九江(今江西),后又划属东阳(今山东)。汉朝时刘邦将这里封给吴王刘濞,更名叫“海陵”,到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国家中央政府才开始在这里设立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今淮阴),始建海陵县城(今泰州海陵区)。东汉末年,因海水泛滥淹没海陵县城,曹操挟天子,下令搬迁居民去邢江(今扬州),废除海陵县的行政建制,海陵以东(包括如皋)全部成了空地。

  三国时这里属吴国,孙权在这片肥沃的空地上养马,形成了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如“白马”(今靖江县城南部)、“马塘”(今如东县马塘镇)、“马陵”(如皋县马塘乡),负责作战指挥的吴国大司马(中央军委副主席)吕岱将军常驻在这里与马为伍,依军队建制划分地块屯田养马,每50人为一个屯,分田5千田,养500匹马,海陵大地共有肥田沃土400多万亩,分成800个屯,动用军民4万人,养马40万匹,由于当时马匹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相征,组织一次大型战争大约要损耗、淘汰5至8万匹成年、健壮的良马,这个庞大的军事工程不亚于后来张爱萍将军驻扎罗布泊搞两弹一星的历史功勋,为东吴迅速强大、最终能的鼎力三国作出了伟大贡献。当时为了保密,将“屯”写成“屯卩”字,读“村”,这个字成为当时政府、军民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演化为“村”的异体字,在东吴故土上流传沿用很久。




  吕岱养马成功后,向孙权申请重建海陵县,孙权批复,让他兼任海陵县第一任县长,退休后举家搬离海陵县城,定居到高阳(今如皋市林梓镇),带领并传授子孙做木工活,种梓树、打家具,几年后梓树成林,“林梓”因此得名,后人为纪念他重建海陵县,泰州有吕岱庙,如皋有吕岱祠(原北门航运公司处),如皋今有“大司马路”(从陆桥小学到丽都大酒店)。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废县移民、屯兵养马的历史,在海陵大地上(北起徐淮,南到江阴、张家港,西起安徵境内,东到海边)遗留了许多与军队有关的方言及风俗,如尊称别人的丈夫为“男将”、尊称别人的老婆为“女将”;吃饭时不许将筷子竖插在饭菜上,因为这是军中、及地方百姓为开赴前线、上阵杀敌的将士们送行时的礼仪,表示站立不倒、吃了就跑,后来不打仗时,纪念阵亡将士也用这个礼仪,至今一些农村供祖宗时还沿用这个礼仪,从而产生一项忌讳,平常吃饭不许这样搞。吕岱将军还规定,农历七月半集中祭奠阵亡将士、向其家属发放抚恤金,每到这天各屯都要认真操办,不得有误,违令者斩。

这个风俗演化为本地区民间祭祖风俗流传至今;其中有一项特殊的祭品叫“贝食”,实际上应该叫“贔食”,传说龙生龙子,“ 贔”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全名叫“ 贔屭”,形似龟,喜负重,力大无穷,是驮石碑的神,阵亡将士的英灵刻在石碑上,它终年承重,这一天同时祭祀它一下,用大的树叶包裹饭菜供在桌上首要位置,以图阵亡将士英灵永久不朽、不沉没,这个风俗演化为用麦面做成皮子包裹饭菜,极像后来唐宋时期从中原传来的“角子”,“角子”到明清时演化成了“饺子”,与南方传来的“馄饨”一起融合在江淮之间,贝食受其影响,成了现在祭祖用的“饺子”。贝食包的是熟食,蒸了就可吃,饺子包的是生食或半熟食,要煮熟了才可吃,因此南方人为了方便它们区别,称饺子为水饺,这个叫法流传至今,而“干饺”早已失传,它演化为“粢饭”和“烧卖”在东吴故国流传开来,现在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风味点心,海陵人功劳大也;元朝时,军队祭奠阵亡将士及发放抚恤金的日子定在农历十月初一,明朝时定在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海陵大地兼收并蓄,将三个朝代的祭奠日全部用上,一年祭奠三次,但以七月半为主,也只有七月半才用贝食,这个风俗全国罕见。

而贝食的源流来自春秋时代越国人每年春末用大叶植物的叶子包裹米饭敬龙,越国灭吴后这个供品传到江淮流域,楚国灭越后将这个风俗引入军中,成为供应军需的方便食品,称之为粽子,并随楚军传遍中国东南各地,强令驻地居民家家必须裹粽子慰劳军队官兵,楚国作为侵略者,它的文化不能被征服地人民接受,楚国人就胡说八道粽子是纪念他们楚国被顷襄王错划为坏人后蒙冤而自杀的正义大夫屈原的,人们痛恨楚王搞侵略战争,对这个冤死的屈鬼便十分敬重起来,信以为真为楚国侵略者日夜裹粽子,让他们吃饱了有劲头继续侵略、奴役弱小的人民,而愚蠢的人民一直口口相传这个屈鬼的故事,越传越神奇,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延安文化再次抬出屈原,借尸还魂宣传爱国抗日,把屈鬼打扮得无比伟大崇高,在激发民族的抗日热情上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个屈原早己不是历史上那个真正的屈原了,以至日本人质疑屈原的存在和粽子的起源,郭沫若因此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终于揭开了屈原“爱国主义”的真相不过是宫廷斗争,简单而说,相当于后来的林彪和四人帮,林彪要夺权而四人帮不肯,不代表四人帮就是好人,屈原“爱国”实是历史的误传或者叫骗局,而粽子起源是越国敬龙更与他无关。由于这个研究成果颠覆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尤其推翻了延安文化的根基,更不利与今后宣传“爱国主义”,因此被人为地封堵了,郭沫若后来也遭到打击,后来郭沫若没事了,而屈原依然活跃,粽子依然与他又关,社会至今依然知之甚少。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中央政府提升海陵县为海陵郡(相当于地区级),下设建陵(今邢江)、宁海(今曲塘)、如皋(今如皋)、临江(老石庄镇,在今石庄以南30里的江水中)、蒲涛(今白蒲)五县,隶属南兖州;50年后如皋县政府迁往发扬(今立发,发是开始的意思,表示这里是扬州的开始,是今天所说的“发扬”一词的源词)。南北朝时,北周王朝宣布蒲涛县并入如皋县,县政府回迁如皋(今如皋);临江县并入宁海县,县政府在曲塘。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废郡,降级为海陵县,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消如皋县,并入宁海县,县政府从曲塘迁发扬。

  唐武德三年改海陵县称吴陵县,撤消宁海县,并入吴陵县,县政府从发扬合并到海陵(今泰州);大和五年(831年)吴陵县恢复原名海陵县,分为东西南北四个“乡”(相当于现在的区),“乡”下设“场”(相当于现在的镇),“场”下设“庄”(相当于现在的乡);其中“东乡”下设“如皋场”(今如皋),后改为“如皋镇”。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副省级),泰州之名由此开始,下辖海陵县;保大十年(952年)分海陵县的东乡为兴化、如皋两县,重建如皋县,县政府在如皋,这才是今天如皋县(市)真正的开始,如皋建县应该从这一年算起,至今1055年,而不是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至今1596年。


  后周时,全国四分五裂,后周政府一度建都南京,划分如皋东乡建立“通州” ,“通州” 是一个行政建制,作为军事州,驻军、种田、劳教贪官污吏和发配充军的“刁民”,其中“通”是一种官职,叫“通判”,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通州”是它下属的国家级“农场”,明朝时,迁都北京,中央政府为管理方便,在京郊重新开辟了一个国家级“农场”,仍叫“通州”,而没有撤消南方建立的“通州”,为区别两个通州,分别冠以“南直隶通州”、和“北直隶通州”,简写成“南通州”、“北通州”,清朝沿用这个叫法,但取消了两个通州的军事州建制,开辟了东北宁古塔为劳教贪官污吏及发配充军的国家级“农场”,两个通州成为普通州衙。民国初年废府裁州,两个通州全部降级为“通县”,其中南通州正式定名叫“南通县”。“南通”一词正式成为地名出现在中华民国的政府公文中。

  至今南通市区以东约3平方公里的地块上遗存一种奇怪的方言,即不属西北部的江淮语系,也不属东南部的江南语系,这在全国十分罕见,它们是后周及宋元明四个朝代从全国各地捉来胡掳、当兵、充军的人及其家眷长期生活而遗传、融合的一种特殊语种。


  宋初,长江南涨北塌,黄海西涨东塌,老石庄镇被江水冲毁后沉入江底,石庄人一再北迁,一直动荡了近一百年,迁三十多里,最后在今石庄位置上安定下来,百年间如皋县政府一再投资加固江堤,江水依然年年北侵,最后请来京城的道士采来几块泰山巨石,凿八卦、刻神符立于江边,滔滔江水还是吞没了这些巨石,最后剩下一块巨石时才不涨了,这块巨石成为石庄的福音,人们为它砌庙建园,常年供奉,后来庙废,被政府占用,至今这块石头还立在石庄镇政府大院中。

  过去老石庄镇南边20里有一座深红色的麻石山,叫虾蟆山,高40米,山南10里才是长江的北岸,唐朝时,扬州的鉴真和尚、日本的圆仁和尚、碎叶(前苏联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僧伽和尚都驻足登山过,鉴真和尚还把它绘入地图带到日本,圆仁和尚将它写进入唐游记中,僧伽和尚定居泗州城(今在洪泽湖底),后在泰州、如皋,以及虾蟆山、狼山修炼,后来下落不明,传说得道升天,被尊为“大圣菩萨”,泗州、泰州、如皋、虾蟆山、狼山均建大圣庙供奉他,康熙年间泗州城沉入洪泽湖底,传说就是大圣菩萨发怒,以大圣庙门口石狮子眼睛流血为约,下达淹城计划的。


  长江北侵、老石庄北迁后,虾蟆山成了江心巨石,蔚然壮观,曹雪芹、冒辟疆都渡江登山呤玩过,石庄北迁30里后,距此山50里,乾隆年间长江北岸开始退潮,此后一百多年间江岸向南涨20里,出现了“永安沙”、“又来沙”、“二百亩”、“头案”、“二案”、“三案”.“四案”、“头圩”、“二圩”、“三圩”、“四圩”、………等新的地名;与此同时,江南也开始退潮成沙,在虾蟆山南边10里江中长成一片沙州,石庄人纷纷渡江迁往沙州围垦种田,渐成村镇,自称“石庄”,归属如皋,县政府称它为“沙州”。

  光绪年间沙州与常熟、江阴长成一片,常熟、江阴、靖江三县与如皋争抢沙州土地,后经江苏省政府裁定:如皋地处江北,隔江管理沙州不便,将沙州划入常熟。宣统元年,沙州向北涨了15里,虾蟆山离开江中,成为距江南岸边5里的一座小山,底部十多米被沙埋没,只剩了30多米高。为了北渡方便,首垦沙州的“石庄人”在虾蟆山以北江边驳岸建港,分别有虾蟆港、段尾港、张家港。


  1948年沙州从常熟划出,成立“沙州县”,隶属苏州,1958年沙州县政府下令开山取石,拆了虾蟆山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圣庙,炸了山体,又在山根下挖了一百多亩深十多米的石坑,取走石头,填沙造田,历时4年,到1962年底完成,永载历史的虾蟆山从此在地球上消失。1987年沙州撤县建市,以江边的张家港为名,取名“张家港市”。至今“张家港”附近还有几个村镇的人使用如皋方言,自称石庄人,沙钢集团党委书记沈荣庆说他的祖上是石庄吴窖一带的,对如皋很有感情,在如皋沿江开发中,他投资在如皋港开发区建沙钢集装码头。

  元朝时,泰州一度为也成为军事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全国设28个“路”(相当于现在的省),这里改为“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称泰州,划属江南道(今苏州)管理,下辖海陵、兴化、如皋、江都;明朝时改江南道为苏州府(省级),泰州隶属苏州,下辖各县不变;清朝时合并苏州、江宁两府,各取一字合称“江苏”省,江苏由此得名,泰州下辖各县不变;清乾隆间分兴化的东乡为“东台”、“盐城”两县,隶属泰州。


  民国建立,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县级),县城在泰州城,下辖各县全部归江苏省政府直管。抗日战争中,江苏省政府从苏州迁往泰县黄桥镇,新四军包围黄桥,围绕黄桥建立了五个“县”,其中在泰县境内成立“泰兴县”(宣家堡)、“泰东县”(今海安)、“紫石县”(今营溪)三县;在如皋县境内成立“如西县”(今江安),在靖江县境的季市乡成立“靖江县”与此同时,在东台县境内成立“大东县”,后更名 “大丰县”;在如皋县东部建“如皋县”(今丁堰);在南通县境内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解放战争后期,“紫石县”攻占海安,更名海安县;“泰东县”攻占泰州城,更名泰县,后泰州县城成立泰州市(县级)作为泰州专区所在地,将泰县县政府迁往姜堰,将“泰东县”曲塘以东划给海安县。

“如西县”攻占如城,民国如皋县政府逃往李堡,“如皋县”县政府随之从丁堰迁往李堡与之作战,后又迁往马塘、再定于掘港,更名如东县,同时如西县更名如皋县,将民国如皋县的邓元、戴庄、袁桥、夏堡、搬经划给泰兴县,属泰兴县“城西区”;将原如皋县的立发、葛桥、柴湾、新民、宏坝、东陈一线以东划给如东县,属如东县“城东区”;将原南通县天生港、九圩港、平潮、九华、勇敢、龙舌划归如皋县,属如皋县“天生港区”,后更名为平潮区。


  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22日成立泰州市人民政府,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5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在泰州成立“苏北泰州专区”、在如皋成立“苏北如皋专区”,如皋专区下辖东台县、大丰县、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1950年成立南通市(县级),南通县迁往金沙,如皋专区迁往南通市,更名南通专区;同时建立扬州专区、盐城专区,将泰州专区邢江、江都两县划归扬州专区;将如皋专区东台、大丰划归盐城专区;昔日地面广阔的“泰州”成了一块窄长的地块。

  1950年泰兴县归还“城西区”给如皋,成为如皋县城西区;1951年划出如皋县平潮区、薛窑区、石庄区,南通县唐闸区、靖江县西来区,合并成立“通如县”,县政府驻薛窑,划薛窑以南至江边碾砣港为“城区”,下设天生港、九圩港、碾砣港、张黄港等沿江客运、货运码头,以及内河运输、灌溉港闸,开发江中沙岛围垦建设,建立长江北岸的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作为苏中、苏北军事防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1952年取消“通如县”建设,唐闸区划回南通,平潮区、薛窑区、石庄区划回如皋,西来区划回靖江,而“通如县”的“城区”因为已经投资建设,砌好了县委县政府大院、边防公安局、军分区、粮食局、港务局等办公用房、大型仓库及宿舍,不便归还给如皋白白浪费,于是划属南通专区直管,成立“薛窑农场”,与如皋县平级。

  同年底,将“通如县”港口城市计划更改后在南通市落实,着重开发天生港、南通港、狼山港,南通县划出狼山港至南通港一线给南通市,如皋县归还平潮区除九华、龙舌、勇敢三乡之外的地区给南通县。

  与此同时,将如东县的柴湾、新民、宏坝、东陈、雪岸、丁堰、林梓、白蒲划归如皋县;将如东县的李堡、西场、洋蛮洋、立发、新生、壮志划归海安县;将东台县的白甸、瓦甸、古贲、仇湖、角斜、老坝港划归海安;从而使海安县成为一个“大县”。


  1950年泰州专区与扬州专区合并为“泰州专区”,专署驻泰州市(县级),下辖泰州、扬州两市及泰县、泰兴、靖江、江都、兴化、高邮、宝应、仪征,六合9县。同年将江苏省划分为上海、南京、苏南行署(苏州)、苏北行署(泰州)四个省级单位,扬州市从泰州专区划出,由苏北行署直管,泰州专区辖1市9县。1953年苏南、苏北、南京三个省级单位合并为江苏省,上海脱离江苏省升为国家直辖市,泰州专区迁往扬州,改称扬州专区。

  1954年11月21日,泰州市(县级)改为省辖市(地级)。1958年7月泰州市改为地辖市(县级),属扬州地区。1950年5月8日泰州市(县级)与泰县合并为泰县,至同年10月7日分开。1959年1月9日泰州市(县级)与泰县合并为泰州县,至1962年5月24日又分开。以上两次合并县政府均驻泰州城。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县级)属扬州市。1995年泰县撤县建市,成立姜堰市。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论,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泰州市(地级市),下辖兴化市、姜堰市、泰兴市、靖江市、海陵区、高港区,原泰州市(县级)改为海陵区。全区下辖8个街道、4个镇、4个乡。8个街道是:城中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城西街道、下坝街道、西仓街道、泰山街道、丰乐街道;4个镇是:九龙镇、鲍徐镇、塘湾镇、寺巷镇;4个乡是:东郊乡、西郊乡、泰东乡、朱庄乡。2000年增加新区街道,改鲍徐镇叫泰东镇,泰东乡、朱庄乡并入泰东镇,海陵区辖9个街道、4个镇、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02355人。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姜堰市苏陈镇十里铺、凌窦两个村划归海陵区泰东镇管辖。



◆转载来源:东台生活时空综合自“轻选绿叶”的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从泰州的历史中看东台的变迁

◆申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生活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网上查询 | 东台天气 | 百科知识 服务电话

社保综合 | 医保综合 交通综合 东台招聘

东台生活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东台生活时空
东台!东台!东台民生、社保、医保...,第一时间与您共享东台身边事。欢迎阅读,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