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业内顶刊eLife 被科睿唯安纳入了它的预警名单,处于 on hold状态。对于自己被wos 给on hold的事,eLife 期刊方面在10月24日当天就进行了回应,态度很坚决也很强硬:“ As a long-term signatory of the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we have never supported the Impact Factor and never wanted one. ”作为the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的签署者,我们从来没有支持过影响因子,也从来都不想要影响因子。eLife表示它们现在使用的论文提交与评审模型更科学,更能代表科学真正的运作方式。然鹅,从eLife自己提供的论文提交选择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eLife其实也很清楚自己目前的这套模式存在对于部分科研者尤其是硕博生的致命缺陷:从预印本到正式发布,整个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例如下面这篇同行评议时间在2个月的样子,其实算快的。但从预印本到变为正式发表论文又耗时5个月,虽然说这个耗时是由作者决定的,但从完整周期来看,8月的发表周期,这不是一般科研人和普通硕博生能等得起的。
这也是为何在经过近2年的运行后,当前eLife已经对他们的策略进行了调整:只有被编辑审核后认为可以被送去进行同行评审的论文才有资格在eLife上以预印本方式发布。想要走传统OA模式发表论文的作者,也可以通过eLife的传统提交系统提交研究文章。
eLife本身需要收费的预印本模式也是受到很多科研人诟病的点。毕竟目前已有arXiv、medRxiv、bioRxiv、PeerJ Preprints 等成熟靠谱且免费的预印本平台了,我为何非得花钱到你eLife上发布这个预印本?而且在eLife上发表预印版文章的费用为2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万元,该费用仅在杂志承诺对作品进行同行评审时收取。当然,eLife 作为一个老牌顶刊,他们能够找到的同行评审者的确各个是业内大佬,在免费的预印本平台上你大概率永远无法获得来自他们的评议,但事无绝对,对于那些能够单纯凭借自己论文的精彩程度就在免费预印本平台上吸引到大佬自愿对论文进行评议的天才科研人,eLife的这套论文评审与发布方法就显得没有那么吸引人了。诚然,eLife 的这套发文模式的确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在不断修正中得以完善与确立——从稿件到最终出版有足足5版被展示出来,少的也有3版。但就像eLife 自己在回应中提到的,这种模式只是一个尝试。作为一个全新的尝试,它肉眼可见的存在非常多的客观问题:除去前面提到的对于投稿人在周期上的麻烦外,对于需要阅读使用论文的人,这套方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即便这种模式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单篇论文的价值,但对于我们科研人而言,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给到某一篇论文。在进行资料检索时,我们必然的选择是使用一个固定、统一且简洁的标准将可能需要的论文挑出,然后再从中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目前看来这套方法仅能保证发表在eLife 上的论文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垃圾论文(但传统方法在这种保障上其实也没差),论文最终的结论几乎是正确的,并降低论文因期刊编辑的喜好而被错误筛掉的可能性。如果说这种全新的审稿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什么样的问题的话,那就是可以避免正式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存在某些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盗用他人图片等。对于Wos会对eLife 做出on hold的决议其实不算太意外,毕竟eLife 主要改变的就是编辑决定以及同行评议决定这两个环节。Wos发现期刊在这两个环节做出的改变比它之前预期的要更大,从而选择对这套模型进行重新评估是应有之举,不然的话影响因子不会在国际上具有今天这般的影响力。让我们共同期待Wos这一次的评测结果,毕竟解除on hold的期刊,之前on hold阶段没有收录的论文还是会被重新收录。即便eLife这次真的被从SCI列表中剔除,它在中科院的分区最终会是什么走向犹未可知。但无论如何,eLife作为一本先锋期刊都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不妨抱着一种包容的心态,继续“让子弹飞一会”,看看这一创新之举,能否在期刊界碰撞出更有意思的火花,为广大作者争取到更好、更有益的便捷方式。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进群
生信专辑 | SEER数据库专辑 | 临床预测模型 |
SCI期刊投稿
R语言小白专辑 | 临床研究与meta | 文献深度解读
本文来源:wos,eLife官网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