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纳米城,这个答案也许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得出:载体面积投用及在建超160万平方米,是开园时的16倍;累计打造近10个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生物医药、分析检测、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入驻企业超5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培育5家上市企业。
一系列数字背后,彰显出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一路发展的高歌猛进。作为园区发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主阵地,苏州纳米城推动园区纳米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成长为国家产业高地,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站在“而立之年”这一历史节点,苏州纳米城将咬定目标、持续发力,持续集成战略科技力量,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强引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翻阅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史,2006年无疑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落户园区,奠定了苏州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开启了园区对“一粒米”的不懈追光。
2010年,园区在国内率先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实施纳米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纳米三年双倍增计划等,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也是在这一年,园区通过成立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样的国资企业,以一系列手段使各类要素发挥最大最直接的产业促进效能,对产业发展进行精准的操盘。2013年,苏州纳米城正式投用,肩负起园区纳米产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运营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
纳米城的命名灵感来源于新加坡、芬兰等国际高科技载体,“Nanopolis”一词意为“纳米的城邦”。“苏州纳米城是一个具有领域宽广性和功能完备性的全球最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梅解释说,与传统工业坊、创业孵化器以及一般产业基地不同,纳米城是一个综合了多种产业功能的集聚区,兼具创新研发、工程化中试、小规模生产、成果转化、专利运营、产业服务、总部办公、综合配套等多种元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
“作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产业,纳米产业既需要规划先行,前瞻布局,花大力气长期投入,又需要甘于坐‘冷板凳’,慢工才能出细活。”张淑梅说。
正如张淑梅所说,发展一个产业,涉及诸多要素,不仅包括扶持政策、产业载体、项目投资等,还包括科研机构、平台配套、产业服务,以及推动产业要素聚合的发展模式。因此,围绕纳米产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出“十个一”产业培育机制,即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批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这样的培育机制,契合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众多企业在这里成长生发。
科研院所是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面向产业发展导向,2016年以来,园区吸引了近40家纳米产业科研院所、高校研究院,他们围绕新一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立项、攻关,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的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并逐步实现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创新产品开花结果。
纳米技术串起了众多产业,也为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了丰富的上下游业态,以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为重点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在此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做强平台支撑、做细产业协同、做实人才服务,厚植产业发展良田沃土,助力纳米产业发展迅速成势。
——做强平台支撑。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公共测试平台既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又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支出。园区在基础性平台上建立纳米加工平台、纳米测试分析平台、集成微系统封装平台等;在技术支撑与工程化方面建立MEMS中试平台、纳米机电制造、光电制造、有机光电制造和光电加工设计试验中心等,同时建立标准与检测中心、产业投融资中心等,全方位服务园区企业的技术科研、产品创新、产业化发展需求。目前,苏州纳米城已累计入驻近10个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生物医药、分析检测、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
——做细产业协同。在苏州纳米城,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更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发展。纳米城通过举办品牌盛会等一系列活动,为企业间创造有利于开展产业协同的优良环境,助力企业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带动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已成功举办14届的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是其中之一。十多年来,依托纳博会这个枢纽,苏州工业园区联动全球创新要素,接洽意向入驻园区企业和团队920个,纳博会也随之成为纳米技术应用产品展示、市场推广、新品发布的首选展会。今年10月23日—25日,2024第十四届纳博会在园区举办,20多位国内外院士出席并作报告,召开数十场前沿会议,举办近10场创新创业大赛等,亮点纷呈。
——做实人才服务。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吹响了高端科技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集结号。作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苏州纳米城不断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扎根园区,已累计培育各类高端人才310人,引进院士团队10个,形成园区领军、姑苏领军、省双创、国家级人才、国内外院士相结合的人才结构。“纳米城协助我们成功申报园区领军人才和姑苏领军人才,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企业近两年发展迅速。”希科半导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公司顺利通过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公司产品的质量水准和品质保障体系得到行业内权威机构的全面认可,为公司产品进入以新能源车主驱、OBC为主要客户的碳化硅晶圆大厂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1+N”模式,设立启纳创投、同合基金、融风科贷等,构建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投资生态圈;发起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推动MEMS产业链合作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涵盖企业筹建、经营、管理、发展等四大阶段……围绕企业所需所盼,苏州纳米城营造更好的环境和创新生态,金鸡湖畔,纳米产业创新潮涌。
来到竣工交付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一幢幢研发楼与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将布局建设符合第三代半导体创新的3万平方米高标准洁净厂房以及配套设施、半导体高端激光研究中心、晶圆与器件性能测试研发工程中心,未来将加速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研发、设计、生产等各产业链环节的创新企业集聚发展。
自2021年3月获批并启动建设以来,随着国家级平台、领军企业、代表性人才加速落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在苏州纳米城与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的联合运营下已取得累累硕果。截至去年末,中心面向关键应用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31家联合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引进孵化创新团队近50个,在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全彩Micro-LED、可见光通信(VLC)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布局核心专利300余项,正在逐步建设支撑材料、器件、封装、模块、测试分析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体系和系统支撑服务能力。
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落地,到如今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发展得如火如荼,十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过程中,苏州纳米城做好创新生态建设,助推科技载体在这里将创新具象为一次次技术突破、一项项创新成果。
除了用好创新中心的力量,设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纳米产业的又一“创新打法”。去年9月,先进微球材料开发及应用等一批创新联合体成立,共同推动科技攻关从“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来自苏州纳米城的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是发起人之一,“微球材料是很多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成立先进微球材料创新联合体就是要解决产业非常核心的基础材料问题。”眼下,随着项目研发的深入、资本力量的加入,跨公司的合作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更多创新技术正在加速研发。
伴随着创新浓度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创新成果也竞相涌现:纳维科技研发出国内首台氮化镓生长设备原型机和首个氮化镓晶圆片,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纳芯微电子隔离系列产品通过VDE增强隔离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芯片公司;度亘核芯发布全球首款功率输出高达55W的单管器件产品;国创中心联合研发的MOCVD实现高质量氮化镓外延生长……
纳米技术应用产业
作为园区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今年初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中,园区明确,到2026年,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聚焦主责主业,苏州纳米城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程中展现纳米担当、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
文、责编:樊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