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开店的“俄罗斯国家馆”,多地排查整治,部分门店已被立案,记者调查广东多家门店并无官方授权

时事   2025-01-09 12:17   广东  

据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8日消息,

近期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注意到

俄罗斯商品馆引发热议

于2024年12月23日起

开展了两轮集中排查整治


图片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截至目前,上海市范围内共排查发现47家“俄罗斯商品馆”类店铺,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对关注度比较高的经营主体资质、店招标语宣传、商品来源产地等问题进行了检查。

对个别无证无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行为予以立案调查,责令停业。


图片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对个别店铺宣传为“国家馆”,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对个别店铺俄罗斯进口商品数量占比过低,也自称为“俄罗斯商品馆”,误导性较强,已立案调查。


此前也有城市对俄罗斯商品馆

开展整改


潮新闻曾对“俄罗斯商品馆销售的不少商品并非俄产,且并未有明显标识”进行过调查报道。报道推送后,杭州已有不少俄罗斯商品馆开始了整改。

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针对店内部分灯箱印有“俄罗斯国家馆”等宣传文字,执法人员现场要求商家整改。同时,行政约谈商户经营负责人,要求严格履行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查验等义务,将商品按照产地分区陈列,在显著位置放置产地标识,不得出现引人误解的宣传信息。

“俄罗斯商品馆”遍地开花


俄罗斯商品馆有多火爆?据第一财经,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3532家,近两年相关企业持续增长,2024年截至12月18日,累计注册841家,已超2023年全年注册量。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此外,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的地域分布聚集性较强,大多聚集在北方地区,且超八成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其中牡丹江市今年累计注册超500家。


商品来源引争议


据每日经济新闻日前报道,一则博主与俄罗斯女友逛俄罗斯商品馆的视频引发热议。博主的俄罗斯女友进入该店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些都是假的。”


据博主透露,这家名为 “硬核俄货” 的店铺,通过设置 “welcome Russia(欢迎来到俄罗斯)”等引导性标语、播放俄罗斯音乐以及采用俄罗斯风格装修等手段,极力营造出一种纯正俄罗斯商品店的氛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图片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博主称,店内大部分商品实为中国制造,且价格虚高。同时,其表示由于俄语的复杂性,使得翻译往往不准确。国内部分商家先确定中文商品名后再用翻译器翻译成俄语,导致出现连俄罗斯人都看不懂的商品名称。


山寨“俄罗斯商品馆”遍地开花

广东也有不少


近日,记者走访广东多家俄罗斯商品馆发现,不少店内销售的产品并非纯俄罗斯进口。目前,由俄罗斯农业部、俄罗斯出口发展中心官方认定授权的俄罗斯国家馆在全国范围内仅有4家,分别位于上海、哈尔滨、成都和深圳。


记者在走访广州多家“俄罗斯国家馆”时,位于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的多家相关门店均拒绝正面回答授权问题,位于广州东站的俄罗斯国家馆虽声称为授权店铺,但记者并未搜索到任何授权证明。


在商品种类方面,这些俄罗斯商品馆大多售卖巧克力、糖果、蜂蜜、奶粉、酒以及肉制品等品类。陈列装潢上,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在墙上张贴或天花板上悬挂俄罗斯国旗,店内循环播放俄语歌曲,并且在柜台、商品台等位置张贴相关字样等,以此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



在北京路步行街的“俄货集市”,记者看到周末有大量的市民游客在店内采购。其中,“29元每袋”的糖果颇受欢迎,用来装散装糖果的袋子上还写着“俄罗斯优选”“中俄互贸 正品保证”等字样。


记者在该门店看到,除了俄罗斯的产品外,店内售卖的产品还涉及美国、瑞士、马来西亚、拉脱维亚等国家,但是标签上并未注明原产地。



在走访位于时尚天河的“俄罗斯国家馆”时,记者拍照被店员制止,店内最显眼处张贴着醒目的“禁止拍照”字样,无论是货台还是收款处均有此类标识。


除了店铺最外侧货台摆放着真正从俄罗斯进口的巧克力外,里侧货台上的商品则玩起“文字游戏”,像“俄罗斯大块肉”“俄罗斯风味牛筋肠”等,此类商品名称大多带有“俄罗斯风味”“俄罗斯口味”等字样,但产地却来自沧州、哈尔滨等中国城市。



位于广州东站的“万俄优选”与前两家店铺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多了部分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商品。其中一款制作风格粗犷、极具俄罗斯气息的剃须刀标价高达265元,包装盒上主要是俄文,但在商品条形码的下方,却用英文清晰标注该产品来自义乌。


记者随后在淘宝上进行搜索,发现同款商品仅售128元,并且售货界面没有任何与俄罗斯相关的字样,发货地明确显示为浙江金华。


选购前应查看产品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商品信息。“关键在于,每款商品是否明确标注生产商、产地等信息。”中消协律师团成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商家故意将某非进口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可能会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局投诉。如果标注明确,应该说履行了告知义务,没有虚标。


这就是这些店铺的“巧妙”之处,在装潢、营销等方面煞费苦心,从整体打造“正宗俄式”的印象,持续加深消费者的认知,令消费者误以为店内所有商品均为进口,从而在选购时忽视对具体信息的查看。但深究起来,可能又未必存在实际违法的情况。


北京日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国产商品的包装上,还会注明“俄罗斯式”“俄罗斯风味”等字样,而“俄罗斯”三个字较大,“风味”则小小的缀在旁边。李斌称,说明一些商品有“打擦边球”之嫌,“毕竟中国也是可以生产俄罗斯风味的食品的。”


李斌建议,消费者选购时还是要仔细查看每款产品的外包装,从生产商、经销商、产地,包括配料表等信息中判断,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来源: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客户端、羊城晚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琦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