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家 | 张富柱、刘宇:烽火长歌龙之江宾县许亨植传奇(抗战微小说)|| 宁古塔作家网

文摘   2025-02-04 06:32   黑龙江  


烽火长歌龙之江宾县许亨植传奇(抗战微小说)
作者 / 张富柱、刘 宇

1909年,在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那破旧的茅草屋内,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沉闷的空气,许亨植降生了。彼时的朝鲜半岛,正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阴影死死笼罩,土地被践踏,百姓在哀嚎。街头巷尾满是日本士兵的狰狞面孔,村庄里时常传出痛苦的呻吟。许亨植的家庭,虽在这动荡中努力维持着生计,却也只能勉强果腹。父母每日早出晚归,在田间辛苦劳作,只为了能让一家人不至于挨饿。   
然而,1913年,“义兵运动”的失败,让这个家庭的平静被彻底打破。日本侵略者的报复来得极为猛烈,他们四处烧杀抢掠,无辜百姓惨遭屠戮。为了躲避这无妄之灾,许亨植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中国东北的道路。年幼的许亨植坐在那破旧不堪、吱呀作响的马车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故乡,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故乡的山水、熟悉的街巷,都在这一刻渐渐模糊,他心中满是不舍与迷茫。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但看着父母那坚定的眼神,许亨植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家人,也为了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  
来到中国东北后,生活依旧困苦不堪。家中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书,但许亨植求知若渴,他紧紧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跟着父亲一点点识字、读书,努力地粗通了文字。14岁那年,全家搬到了辽宁省开原县李家台子。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也让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他看到了穷苦百姓的挣扎,也看到了富人们的奢靡,心中对这不公平的世界充满了愤慨。   
1929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许亨植一家迁徙到了宾县枷板站。这里是中共北满特委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悄然燃烧。许亨植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接触革命思想,心中那忧国忧民的苦闷渐渐有了宣泄的出口。他深知,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这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许亨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去学习汉语。他穿梭在汉族群众之中,用那逐渐流利的汉语,耐心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他的热情和真诚,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感染了许多人,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1930年,许亨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同年,中共北满特委决定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在哈尔滨市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且计划砸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许亨植毫不犹豫地响应这一号召,亲自率领荒山咀子的10余名共青团员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那一天,哈尔滨的街头,人群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动,口号声震天动地,人们高举着标语,向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当局表达着愤怒和反抗。许亨植走在队伍的前列,眼神坚定而炽热,他心中清楚,这是一场正义的斗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暗中勾结军阀统治当局,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对示威群众施行了大逮捕。许亨植和其他30多位同志一起被捕,被关进了阴暗潮湿、散发着腐臭气味的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皮鞭抽打在身上的声音、同志们痛苦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但许亨植咬紧牙关,额头上青筋暴起,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他始终没有透露半点党的机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一定要坚持下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全力营救下,许亨植被释放出狱。他顾不上身上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也来不及休息片刻,立刻和金策一起受党的派遣,回到宾县,担任中共宾县特支委员,深入鸟河一带,广泛地开展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的工作。    
寒冬腊月,北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脸,许亨植穿着单薄的棉衣,走村串户。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坐在冰冷的土炕上,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他看着群众那满是愁苦的脸,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同情。他紧紧握着群众的手,用坚定的语气说:“乡亲们,咱们不能再这样被欺负下去了!只有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才能赶走侵略者,过上好日子!”有时候,他会和群众聊到深夜,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在他的努力下,农民抗日救国会、自卫队等抗日群众团体迅速建立起来。    
1933年,满洲省委派许亨植到汤原县,不久又到珠河黑龙宫一带从事发动群众,组织反日游击队的工作。黑龙宫一带,山峦连绵起伏,森林茂密幽深,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但这里的群众长期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土匪的欺压,对陌生人充满了警惕。   
许亨植深知,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必须先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他带领同志们帮助群众种地、砍柴、挑水,和他们打成一片。在那烈日炎炎的田间,许亨植和战士们弯着腰,一锄一锄地翻着土地,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在那陡峭的山坡上,他们扛着沉重的柴火,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在那清澈的河边,他们一桶一桶地挑着水,为群众送去生活的希望。渐渐地,群众开始接纳他们,主动向他们提供情报,协助他们开展工作。经过许亨植的不懈努力,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建立起来,中共黑龙宫支部的工作也变得非常活跃。    
1934年6月28日,珠河游击队召开了党、团扩大会议,决定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许亨植由地方转到游击队,开始在第三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同年秋,他又被任命为第一大队的大队长。从此,他带领着队伍,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1月28日,哈东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许亨植被任命为二团团长。他率领着这支队伍,在珠河铁道北五区,延寿县二、三区,宾县二、三、七、八区,方正县二区等地,英勇展开抗日游击活动。   
冬天的东北,寒风如狼嚎般呼啸,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许亨植和战士们穿着破旧的棉衣,在没膝深的雪地里艰难前行。他们的脸被冻得通红,手脚早已失去了知觉,但他们的眼神却无比坚定。他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常常饿着肚子与敌人战斗。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有一次,他们在宾县与一支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遭遇。敌人的坦克在雪地上横冲直撞,机枪吐着长长的火舌,炮弹在周围不断爆炸。而许亨植的队伍却只有几十人,武器也十分简陋。面对强敌,许亨植没有丝毫畏惧。他冷静地观察着地形,发现前方有一片茂密的山林,是个绝佳的伏击地点。他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带领战士们利用山林的掩护,悄悄地潜伏起来。    
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喊杀声震彻山谷。许亨植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第一个冲向敌人。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很快便组织起了反击。子弹在许亨植身边呼啸而过,他却毫不退缩,继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战士们欢呼雀跃,许亨植却望着远处,心中明白,这只是一场小胜利,更艰苦的战斗还在后面。     
同年冬,许亨植调任三团政治部主任。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得较为顺利,抗日游击区域不断扩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显著增加。三军司令部决定将三团扩编为三师,许亨植任师政治部主任。他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实现了三师与“双龙”“创江南”等义勇军的军事联合,成立了反日联军道南指挥部。许亨植等同志直接领导的三师是反日联合指挥部的骨干队伍,抗日斗争尤其活跃。    
1936年9月,在珠河、汤原县委及三、六军党委的联席会议上,许亨植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同时,省委决定调他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担任政治部主任。   
许亨植根据省委确定的三军主力西征铁力、海伦、龙门的作战计划,率领一师在东兴、庆城一带会合王德福的九师,共同向铁力进发。同年11月,他们到达铁力境内,在孙灵阁山附近与500多人的“讨伐”队相遭遇。敌众我寡,形势十分严峻。    
许亨植站在队伍前,望着战士们疲惫但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自豪。他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能在这里倒下!敌人虽然多,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定能够战胜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冲啊!”战士们齐声呐喊,冲向敌人。战斗异常激烈,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震得人耳膜生疼。许亨植指挥着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展开了周旋。他时而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时而又组织战士们进行防御。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他们打死日军80余人,缴轻机枪1挺,马30多匹,击毁敌重机枪1挺,炮1门。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1937年初,许亨植与师长常有钧率领部队返回依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为加强依东地区各军之间的团结和协同作战,成立了依东办事处。依东办事处主任李福林牺牲后,省委任命许亨植为办事处主任。同年7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调许亨植任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      
1938年1月,许亨植遵照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率领九军二师、三军一师从依兰出发,向海伦方向远征。路过省委时,许亨植被省委留下,任命为三军三师师长。省委指示他到岭西铁力境内整顿队伍。他按照省委的指示,先将铁力队伍整顿好,又赴海伦整顿原五师的队伍,组成了新编第三师。     
他的队伍和金策率领的队伍会合以后,在铁力、东兴一带展开游击活动,并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8月16日,三、六、九军的军政干部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向西北远征,成立了西北指挥部,许亨植担任西北临时指挥部参谋长。     
三军军长赵尚志出国去苏联长时间未回,1939年4月,许亨植被提升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同年5月,他和三军政治部主任张兰生共同主持召开了三军军部会议,会议根据部队大量减员的情况,决定将三军缩编为三个师,并且确定了三个师的活动范围。     
三军整编不久,中共北满省委又决定把三、六、九、十一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许亨植被任命为第三路军总参谋长。在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领导下,整个北满抗联部队编成三、六、九、十二支队,许亨植兼任十二支队政委。   
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的战略部署,抗联十二支队经选拔,组成150多名战士参加的一支精干的小部队,由戴洪滨和许亨植率领,从庆安山里出发,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凭借着“青纱帐”作隐蔽,向三肇平原进发。8月30日进入兰西县境,9月初便到达肇州县境内,在李道德屯住下。     
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情况,一天晚上,许亨植率领队伍摸进丰乐镇。丰乐镇的夜晚,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清冷的光。许亨植带领战士们小心翼翼地穿过街道,他们的脚步轻盈而无声,如同一群幽灵,悄无声息地靠近目标。     
到达警察局后,许亨植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冲了进去。敌人还在睡梦中,就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战斗很快结束,他们干净利落地缴了警察局的枪械,活捉了伪镇长,打开银行、仓库,给群众发放了物资。十二支队进入三肇地区取得的胜利,使敌人大为震惊,而广大群众则受到很大鼓舞,人人拍手称快。     
三路军的三、六、九支队的战斗都取得许多胜利,特别是十二支队出现在平原地区,靠近哈尔滨市,对敌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很大威胁,对其调动兵力向关内扩大侵略也起到牵制作用。日本侵略者为了迅速向内地和中南扩大侵略,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首先要确保其在中国东北的战略利益。所以,1941年以后,他们逐渐增兵东北,近百万人之多,东北抗日斗争逐渐处于更加困难的局面。在斗争环境极为险峻的情况下,抗日的队伍始终坚持战斗。     
丰乐镇战斗胜利后,十二支队预定袭击肇东宋站车站,因伪甲长告密,支队遭敌人突袭,队伍被冲散。许亨植只带10余个同志突破敌人包围,返回铁力县山里三路军指挥部所在地。他回到山里,建立了一处密营,继续在当地坚持抗日活动。     
1941年秋,抗联三路军党委决定许亨植到九支队,并把支队编成三个小分队,秘密开展群众工作。     
1942年7月下旬,许亨植和他的警卫员陈云祥,到巴(彦)、木(兰)、东(兴)地区一个小分队检查工作。这时,敌人又进山“讨伐”,形势不允许他在这儿长时间停留。8月2日,他和警卫员在王兆庆护送下出发,为避开搜山的敌人,他们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荒谷中穿行,走了20多里路,到少凌河河套,露宿在这里。     
第二天(8月3日)清晨,警卫员陈云祥点火做饭,因地势低洼,炊烟散得很慢,被正在“讨伐”搜山的伪警察队发现并包围起来。敌人的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许亨植迅速起身,他的心跳陡然加快,脑海中闪过一丝不安,但随即被坚定所取代。他迅速拿起武器,眼神中透露出决绝,准备战斗。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袭来,打在周围的树木和石头上,溅起一片片碎屑。许亨植和战士们利用地形,顽强抵抗。他们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敌人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危急。许亨植看着身边的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的双手紧紧握着枪,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他知道,今天可能很难突出重围了,但他毫不畏惧,依然坚守在阵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许亨植和警卫员突围未成而壮烈牺牲。许亨植的身体缓缓倒下,他的眼神依然望着远方,仿佛在憧憬着胜利的那一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年仅33岁。    
许亨植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忠心耿耿,奋战一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光辉形象和功绩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流传至今,人民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奋勇前行,永不退缩!


作者简介:

张富柱,网名擎天柱,祖籍黑龙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电力工程师。2014年开始尝试诗歌、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企业内部刊物及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
刘宇,现就职于哈尔滨供电公司。在其学生时代,文学的种子便已种下。高中时期,他是辽宁峥嵘山文学社的活跃成员,沉浸于文学的海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探索文字的魅力。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
步入大学,刘宇对文学的热爱有增无减,多年坚持为学校投稿,以笔书写青春,用墨描绘梦想。
工作之后,尽管忙碌,但他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从未熄灭。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生动且富有深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细腻洞察,展现出文学的力量与温度。

刘宇文集
刘宇文集 | 宁古塔作家杂志
刘宇:丹霞之巅,纳昊的心灵交响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胡安文、耕 夫、许君、高万红
主编团队成员 :马志刚、阿 亮、西 子、可 儿、金美丽、金  波
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金美丽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宁古塔作家网
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推广。展示当代作家诗人的风采。主编金波:期待你的佳作。邮箱:jinbo1974@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