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东北,寒冬的风仿佛裹挟着无尽的恶意,在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发出尖锐的呼啸。黑土地被厚重的积雪覆盖,一片死寂,偶尔能看到几缕从破败房屋烟囱里冒出的青烟,那是百姓们在这冰天雪地中苟延残喘的微弱挣扎。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土地,所到之处,村庄被烧毁,百姓被屠杀,东北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 李海青,原名李青年,后更名李俊峰,号丹忱,1896年出生于山东夏津的一个贫苦家庭。年少时,为了躲避灾荒,他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东北,在肇州县新福乡民富村李木匠铺屯落脚。青年时期的他,投身绿林,在庆安“海龙”的队伍里担任二掌柜,随“海龙”报号“海青”,寓意如勇猛的海东青般守护这片土地。他秉持“忠义”二字,劫富济贫,惩恶扬善,在松花江流域声名远扬,后正式更名为李忠义。之后,他投身民国军队,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委以营长之职,1925年还被授予少校军衔,驻防昌五。然而,树大招风,肇东县的官警心怀不轨,设下鸿门宴,企图在酒席间将他杀害。李海青心思敏锐,察觉到异样,巧妙地躲过了这场谋杀,却也因此被迫离开了昌五。 日军的侵略行径让李海青义愤填膺,内心的怒火熊熊燃烧。1932年3月,在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的授意下,他率领三千将士哗变,如猛虎出山般冲出省城齐齐哈尔市,一举攻占吉林省扶余县。随后,他四处奔走,联络各地抗日武装,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消息一经传开,无数爱国青年和学生热血沸腾,纷纷踊跃加入,队伍迅速壮大到两万余人。他们在吉林省攻城略地,攻打农安县城、收复德惠等失地,给日寇和伪满军队以沉重的打击。 1932年4月,李海青率领部队跨过松花江,转战黑龙江省继续抗日。他们先是收复了肇州县城老街基,紧接着,将目标锁定在了昌五城。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十),李海青的万余部队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风尘仆仆地从大同抵达昌五。 夜晚,营地的篝火在寒风中摇曳,火光映照着李海青坚毅的面庞。他独自站在营地边缘,望着远处被黑暗笼罩的昌五城,心中思绪万千:“这座城,曾是我驻守之地,如今却被日寇和伪军占据。此番攻城,定要让它重回百姓手中。但每一个战士都是宝贵的生命,我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大步走向营帐。 营帐内,一众将官和青年学生小参谋围坐在简陋的地图前,油灯昏黄的光洒在他们脸上。李海青双手撑在桌上,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兄弟们,昌五城的百姓正遭受日寇的折磨,我们此番攻城,是为了给他们带来希望,为了这片土地的尊严。但我希望大家都要珍惜生命,每一个人都是我们队伍的脊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轻易冒险。”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此时的昌五城内,气氛紧张得仿佛一触即发。驻守着宋团和徒团,两个团共有兵力600余人,再加上警察和公安队等日伪武装人员。他们将四个城门紧紧关闭,城门上的大铁锁在月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每个城门都派了一个排的兵力把守,其中西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经验丰富、手段狠辣的王排长负责守护。城周围的炮台里,士兵们抱着枪,身体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恐惧。十字街中心的岗楼内,重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分别对着四个城门,仿佛随时准备吞噬一切敢于靠近的敌人。伪县公署、永昌厚大商号炮台以及一些重要据点,都布下了密密麻麻的兵力,沙袋堆积如山,铁丝网纵横交错。 凌晨三时许,攻城战斗正式打响。随着一声令下,抗日武装的枪炮声如惊雷般响起,子弹如雨点般射向守城的伪军。刹那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敌伪军凭借着城门、城墙和炮台负隅顽抗,他们躲在沙袋后面,疯狂地向城下射击。 十点钟,李海青的冲锋队从西门发起突击攻城。战士们扛着沉重的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第一个冲上去的是跟随李海青多年的老冲锋队员张大力,他一边攀爬一边大声喊道:“兔崽子们,你们听着,老爷我今天又回到昌五城了,赶快把城门打开!”张大力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坚定,他的双手紧紧握住云梯,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然而,当他快要登到城墙顶时,王排长发现了他,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迅速端起枪,扣动扳机。张大力的身体猛地一震,双手松开了云梯,重重地摔了下来。 紧接着,又一个队员王虎冲上云梯。他看着张大力倒下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悲痛,但很快被坚定所取代。他深吸一口气,手脚并用,迅速向上攀爬。就在他快要接近城墙顶时,敌人的一块石头砸了下来,正中他的头部。王虎眼前一黑,也摔了下去。 连续几次突击都没有成功,李海青眉头紧锁,在营帐前不停地踱步。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无奈,他深知这样硬攻下去,只会让兄弟们白白牺牲。沉思片刻后,他果断下令:“停止强攻,改为围困昌五城,同时继续保持攻击态势,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破城。”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整天,都有不少伤亡。夜幕降临,城内的伪军宋团长在伪县公署内召开庆功会。大厅里,灯火通明,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宋团长举起酒杯,满脸得意地说道:“王排长这次立下了大功,要是没有你,这昌五城恐怕早就被那帮抗日的贼子攻破了。来,大家一起敬王排长一杯!”众人纷纷举杯,王排长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战斗继续进行。尽管李海青的部队攻势猛烈,但城门依然没有被攻破。宋团长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外如潮水般的抗日武装,心中不禁有些担忧。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知道自己的机枪部队还在安达,没有赶来昌五,照这样下去,昌五城恐怕难以固守。傍晚时分,宋团长悄悄地将亲信召集到一起,低声说道:“兄弟们,这城怕是守不住了,咱们不能在这里白白送死。今晚,咱们偷偷从北门撤到安达去。”亲信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深夜,月色朦胧。宋团长领着自己的队伍,如幽灵般从北门偷偷溜走。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街道,生怕发出一点声响。然而,他们的行动还是被李海青的侦察兵发现了。侦察兵迅速将消息报告给了李海青。李海青得知后,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说道:“想跑?没那么容易!”他立刻下令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前去追击宋团。 昌五城里只剩下徒团在死守。经过双方的对峙,城东、南两门逐渐被攻破。黑龙江省警备司令程远志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他急忙调派骑兵携20门迫击炮、2000发炮弹、1000枚手榴弹、20万发子弹前来支援。 第五天,李海青的部队决定用重炮轰城。清晨,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随着一声令下,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昌五城。十字街的岗楼瞬间被炸毁,砖石飞溅,尘土飞扬。东南角临街的几十间铺户也被炮火击中,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城内很多建筑物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徒团的兵力死伤惨重,士兵们的惨叫声此起彼伏,逐渐失去了抵抗力。 5月23日早晨,李海青的部队集中全部兵力、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猛攻昌五城。在强大的攻势下,南城墙和南城门终于被攻破。抗日武装如潮水般涌进城内,他们挥舞着大刀,呐喊着冲向敌人。敌军经不住抗日武装的猛烈攻击,有的溃逃,有的投降。身负重伤的敌伪徒诚团长眼看大势已去,在警卫的拼死保护下,带着剩余的残部从北门仓皇逃跑。 李海青进城后,将伪县公署占领作为司令部。他站在伪县公署的台阶上,看着城内的百姓,大声说道:“乡亲们,别怕!我们是抗日义勇军,是来保护大家的。从现在起,昌五城又回到咱们中国人的手里了!”百姓们纷纷围了过来,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他们欢呼着,呐喊着,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街头,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也在悄然上演。 哈尔滨的街头,弥漫着压抑的气息。日本宪兵和伪满警察荷枪实弹,神色警惕地四处巡逻。街边的店铺大多都紧闭着大门,偶尔有几家开着门的,也是生意冷清。老板们满脸愁容,低着头,不敢大声说话。 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照相馆。照相馆的老板叫林晓,表面上他是一个专注于摄影的生意人,每天都在店里忙碌地冲洗照片,可实际上,他是抗日组织的一名地下情报员。 这一天,林晓像往常一样在店里工作。突然,一个戴着黑色礼帽的男人匆匆走进店里。他压低帽檐,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快步走到林晓面前,低声说道:“老板,我有几张照片要加急冲洗,能不能帮忙?”林晓抬起头,看了男人一眼,心中微微一动。他发现男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焦虑。林晓不动声色地说道:“行啊,您把底片拿出来看看。”男人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林晓。林晓接过信封,假装仔细地查看起来。就在这时,男人悄悄地在林晓耳边说道:“有重要情报,日本人要在三天后对李海青的部队发动大规模袭击。”林晓心中一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微微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男人走后,林晓陷入了沉思。他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与焦虑,他知道,这份情报对李海青的部队至关重要。但如何才能将情报安全地送出去,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林晓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利用照相馆的生意,将情报藏在一张照片里,然后让伙计把照片送到指定的地点。 第二天,林晓精心挑选了一张照片,将情报藏在了照片的背面。他把伙计叫到跟前,说道:“小刘,把这张照片送到西大街的张老板那里,记住,一定要亲手交给他。”小刘点了点头,拿着照片走了。 然而,林晓的行动还是被日本宪兵队的特务盯上了。特务一路跟踪小刘,就在小刘快要到达指定地点时,特务突然冲了出来,将小刘抓住。 林晓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自责,他知道,情报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冒险去营救小刘,夺回情报。 深夜,林晓悄悄地潜入了日本宪兵队的驻地。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巡逻的士兵,找到了关押小刘的牢房。他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打开了牢门,救出了小刘。两人在黑暗中摸索着,终于找到了藏有情报的照片。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了一阵脚步声。原来是日本宪兵发现了他们的行动,正朝着他们围了过来。 林晓一把将小刘推到身后,拔出藏在身上的匕首,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情报落入敌人手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枪声。原来是抗日组织的其他成员赶来支援他们了。在众人的配合下,林晓他们成功地摆脱了日本宪兵的追击,将情报安全地送到了李海青的部队手中。
李海青得到情报后,迅速调整了作战计划。他带领部队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成功地击退了日本人的大规模袭击。 开仗第四天,伪县公署被迫东迁到满沟站(今肇东),伪县长程汝霖和行政科长兼承审(法院院长)吴鸿义,因病没去满沟站。李海青进城当天,派人把躲在家中的这两个汉奸抓获,于东门外腰炮台处枪毙,然后将两个人的头颅割下,挂在十字街的电线杆上示众。程汝霖、吴鸿义效忠日寇,对抗日民众施以酷刑,手段惨忍。如用石灰揉眼睛、把手脚心割成十字口搓盐面、灌辣椒水、打断腿脚等。因此,民愤极大,他们被镇压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日伪军团长徒诚兵败弃城后,跑到日本军部,向其主子佐腾西次郎汇报了情况,被臭骂了一顿。日军开始组织夺城,被李海青击退。5月29日,日本军司令中村茂一中佐率领谭团、霍团、由团共三个团,进攻昌五城。他们在向昌五开进时,气势汹汹,前面几十台军用摩托车开路,接着是几十辆装满重机枪和弹药辎重的军用大卡车,后面跟着骑兵部队。到昌五后激战了一天,双方伤亡损失巨大。日军和伪军战亡者用三辆汽车运到了肇东,两天后又运到了哈尔滨。日伪军没有攻下昌五城,又调来了飞机和大炮,用重炮把昌五城东北城墙角炸开,位于此处的北大庙也被炮火打着了,敌军从这里攻进了城。九架飞机在空中配合作战,昌五城多处被炸,一片火海,抗日武装死伤300余人。李海青为了避敌之精锐,保存其实力,下令全军从昌五北门撤出,昌五城又一次沦陷。日军夺城后,到处搜抓李海青的部属和嫌疑人,并在慈善会门前用刺刀挑死无辜群众数人。日军撤离,让谭团驻守昌五,他们在城内无恶不作,坏事干绝,十分残忍,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为了防止再生是非,随后,日本松木部队驻防肇东县。 李海青从昌五撤出后,准备回师吉林扶余未成,率部来到敌伪较弱的青冈、兰西一带暂短休整,在兰西面会了路经此地的黑龙江省主席、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7月袭击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军步兵16联队远矢忠大尉及部下近百人。8、9月份,三次袭击占领安达县城。9月12日,命令天照应率千余人再攻昌五城,相峙三昼夜城未破,天照应撤离。1932年9月,李海青任马占山部第二军军长,参加了齐齐哈尔抗战、三打昂昂溪等战斗。进关后,在冀北仍坚持抗战。七七事变后,退守皖北,任新编第七军副军长。1937年8月,在山东省平西遇害身亡。 李海青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斗的一生。他的抗日精神,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无数抗力侵略者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即使岁月流转,他的精神也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指引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者简介:
刘宇,现就职于哈尔滨供电公司。在其学生时代,文学的种子便已种下。高中时期,他是辽宁峥嵘山文学社的活跃成员,沉浸于文学的海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探索文字的魅力。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
步入大学,刘宇对文学的热爱有增无减,多年坚持为学校投稿,以笔书写青春,用墨描绘梦想。
工作之后,尽管忙碌,但他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从未熄灭。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生动且富有深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细腻洞察,展现出文学的力量与温度。
主编团队成员 :马志刚、阿 亮、西 子、可 儿、金美丽、金 波
总编 :金 波《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