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雄塔
茂林魁山飞雄塔
□ 叶彩霞 吴小元
魁山遗风为茂林八景之一,有人称古猷州西南尤著者莫若魁山,屹然高耸,形如覆钟,“盖天挺其秀以为延陵吴氏钟灵之地也。”据清嘉庆《泾县志》载:“魁山,在东流山西北。在县南七十里,约高百余丈,峰峦秀拔,圆如钟形。昔谚云:魁峰顶秀,石女峰高。入仕路者,紫绶金貂。”其实,它的神奇之处是胜景之外彰显的人文。
据清郑相如的《泾川文载》:“吴时显,字元明,父伟,绍兴壬戌(1142年)进士。时显登庚辰(绍兴三十年,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授江阴尉,擢知山阴通判,随州漕,复除广南判,人以蛮瘴为惮。时显受命即行,以廉能称,再疏乞休,以朝议大夫致仕卒。”父子进士,光耀门楣,“吴运判登第后,曾立魁字旗于此魁山。”自此将原来的汇山改名为魁山。吴时显善诗,有《大宁寺过舅书舍》、《法相寺可赋亭》见于旧志,《青虹阁诗》评其诗为“风骨遒利,洞庭之亚。”
至清时,茂林魁山又添一景。雍正年间的吴廷选,字与能,茂林贡生吴百垦之次子,恬淡有至性,工诗画。里东南魁山旧擅名胜,堪舆家认为建塔于其顶,可以主里中人文。廷选独任其事,族人颜之曰“飞雄”,盖其乳名也。乾隆癸巳(1773年)吴廷选在魁山之上建塔。此塔为三层六角楼阁式砖塔,飞檐斗拱,古朴美观。内铺木质楼板,有木梯可登,每层有四个开窗,登塔顶,群峰环向,形势绵亘,下有濂溪清流,映带左右。因塔立于魁山之巅,所以更增魁山的挺拔秀逸之气。塔成,吴廷选作诗《奎峰阁》:“乘兴登幽境,危楼佛寺西。檐前奔万壑,树里泻双溪。雨过青郊润,云开白屋齐。夕阳人醉后,高卧听黄鹂。”此中的双溪当指濂溪和古溪。当地的岁贡生吴鸣九作《登魁峰》有云:剧怜山色好,携酒上层巅。风势来空野,溪光接远天。
乾隆庚子年(1780年)吴廷芳子绍芳重修魁峰塔。在清邑人朱楷的《重修飞雄塔记》中云:“吴君匏斋捐资建造,里人志其义,即以其小字名塔曰飞雄。“去春雷破其顶,匏斋嗣君绍芳、拱辰、绍夔、绍莘,恐为风雨所剥落,复捐数百金修之。”塔修成之夜,里人悬灯百余只于上,荧荧之焰,下射波光,灿如白昼,人咸以为文星照耀,奎壁辉煌,岂只为美观而已。作者感叹 “山以魁名,又以塔显,非唯魁一乡、魁一郡,且必有大魁天下者,出而相应焉。则是天之有造于延陵也甚大,而斯塔之有助于一村也,又岂浅鲜哉?”此当为茂林吴氏顺应形学,乐于捐输,天降祥瑞之兆,加以自身的勤学砥砺,所以自南宋以来,吴氏一门有诸多的兄弟进士、父子进士,成就了千年的翰墨之家。
魁峰除山顶的塔外,山腰还建有楼阁庙宇,有名的当为“半山一笠”的集贤亭。此亭建于魁山南面的半山腰,三间两层,呈半月形朝向茂林村,边缘有栏杆。亭前正中悬“半山一笠”四字匾额一幅,楼上有匾额、楹联多幅。登楼远眺,尽览四方山水。其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时任泾县县长的叶粹武赴茂林考察民情,事毕,茂林区区长吴朋三率吴皖生、吴子健、吴梅裹等一帮地方商民、乡绅陪同登临魁山,在集贤亭前合影留念(此照片现存县档案馆),这是迄今为止留存的最早的魁山影像史料。集贤亭右侧为关圣殿,屋舍十余间,正厅有关羽塑像,侧厅有观音像,整日香客云集,钟罄声不绝。可惜集贤亭与关圣殿均在解放前拆毁,现仅存遗址。
历史上在茂林魁山脚下还曾有吴廷璧建的桥东书塾、吴百弼建的魁山庵,但如今也都只在纸上留存下来。
1952年在魁峰山下不远处,茂林区政府建立了一座革命烈士公墓,葬有自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一百多人,其中有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军团长寻淮州烈士的遗骸。近年很多烈士的后人在节假日纷纷到茂林寻根祭祖,在烈士墓前缅怀先人。清明节期间,有附近乡村的中小学生组织到墓前祭扫凭吊,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地。
来源:美篇@茂林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