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中】临汾一中桃李园诗话

文摘   2025-01-30 10:52   山西  

走 进 一 中  -

临汾一中

桃李园诗话

桃李园诗话

李关良

世上凡美的东西都是活灵灵的,她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有思有感、可赞可叹。

 临汾一中的桃李园就是这“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的地儿。

桃李园位于临汾一中校园西南端,北侧是高大的一号教学楼,东与庄严的国旗广场相邻。园中文化石上由书法家李铁柱先生题写的颇具米芾风格的“桃李园”行书园名,如火如虹如霞升腾,与周边绿茵茵的早熟禾、脆生生的樱桃、黄澄澄的柿子、憨态可掬的木瓜、娇羞怡人的海棠相映成趣,那红枣、黑枣,那李子、核桃,那玉露香、无花果,赤橙黄绿,满园秀色,置身其间,细品细思,愈品愈觉桃李不言、一地祥瑞。桃李园,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硕果园。

缘桃李园缓缓北上,园景、楼景尽收眼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登高而见到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便是桃李园景物激起了人生命、思维、感情的活力。人是自然界的第一道风景,生活在与桃李园紧邻的教学楼群里的师生们,是临汾一中桃李园万紫千红景色的创造者。

一位伟人说过,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作为百年老校,透过临汾一中大气磅礴,处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楼群,这里师生匆匆而行的身影,孜孜矻矻求索攻关的精气神,给人希望,让人难忘。

>>> HELLO 2025


桃李园旁的楼群里,“一夏书香,一起品味”话剧表演文化节刚刚落幕,那撼动人心的气场长久地留给了校园,为桃李园增光添彩。由1609班尚雍智、焦润华等表演的课本剧《雷雨》、霹雳炸响,把旧的礼教、旧的世俗撕开了一条裂缝,向往新生活、欢呼新世界的呐喊如千里雷声万里闪;世界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由1613、1614兄弟班的袁萌遥、王泊钦等同学联袂演出,学生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颦一嗔、入情入戏紧抓人心;由指导教师李华指导1615、1616班陈元烨、乔宇坤等同学表演的《十二公民》;由张晓晶老师指导1621、1622班李金龙、谭晓华等表演的话剧《恰同学少年》,挟裹时代风云,再现中华儿女与旧世界抗争拼搏场景,全剧高潮迭起,令人荡气回肠!除了本班独立表演之外,还有跨越班级的联合演出,这中间,学生们、老师们付出了多少辛劳,付出了多少汗水!一中的师生们有这样一个坚定而明晰的信念,那就是: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这就是学以致用、臻于至善;这就是对“做人、求知、健身”的临汾一中校训生动的诠释。

桃李园东侧草坪上还立有一尊临汾一中407—422班学子们赠予母校的文化石,她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地鉴赏着母校的日新月异。石文云:新松千尺,足下万里。是啊,学长们已经桃李芬芳,各奔东西,但他们对母校学弟学妹们的叮咛与嘱托,无疑也是对新一季桃李的熏陶和催熟。

桃李园身后的楼群里,几个月前迎来了京津沪浙等10多个省市的教学名师,他们与临汾一中的教师们同堂课改研讨,尝试同课异构,教育精英们说课、评课,传经送宝,研判课改新趋势,交流课改新举措,演出了一幕幕启人心智、探究新法的交流课改大剧。参与文科研究的名师们对历史条件、历史人物、历史定论提出了新的假设走向与结论预测: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兵败再渡乌江,都不如他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自刎的剑;瞿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多余的话》是秋白对党与民族的披心沥胆,不存一丝私念。价值又向上推了一层。贤哲伟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是何等的超人境界!

>>> HELLO 2025


如果说,人是另外一个宇宙,那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绝不亚于自然世界。

桃李园是一个天然的文学意象,正好有机地装载了园内每天上演的活生生的创新话剧,正好诠释了桃李园的全部内涵,临汾一中也正是这样一个大的桃李园。我们生活、工作在桃李园,我们正在传承桃李园的昨天,正在抒写桃李园的今天,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桃李园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我们要叫响那句老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工作、人生座右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绣花的金针比金针绣出的花朵更无价。我赞美桃李园,更赞美园丁。









点击关注 |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

编辑/陈珂冰,审核/赵康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
临汾一中建于1896年,前身是晋山书院,其后几经更名,1950年定名为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1980年被山西省确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2004年被认定为省首批示范高中,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