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说 | 张博涵《接棒》

教育   2024-10-27 23:12   江西  



为热烈欢迎2024级新生,充分展现科院学子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我院于2024年7月31日发起以“大学起点,筑梦启航”为主题的“新生说”征文活动。

踔厉奋发启新程,乘势而上展新篇。现通过推文公开发表本次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以供赏析!





二等奖作品

《接棒》


——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张博涵 


35岁以前,他从未审慎地考虑过人生。日子如顺水行舟,读书、升学、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一气呵成,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他心目中,父亲永远生龙活虎,白手起家做起了公司,20多年跌宕起伏,却也风生水起。父亲以自己的才干与坚忍,为他撑起了巨大的天幕,天幕下,云淡风轻,岁月静好。

他的事业也游刃有余、渐入佳境。这样的日子,坦荡如砥,仿佛可以一条大路走到底。

父亲的衰老好像来得猝不及防,而母亲也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症。“接班”这个词,伴着汹涌的记忆突如其来,让他彷徨而忐忑:他记得早年父亲远赴东北出差,半月多杳无音讯,家人只能在吉凶莫测中煎熬;他记得父亲半夜下火车,在一地严霜中步行几个小时回家;他记得父亲遇上一个个坎儿时,默默吸烟眉头紧锁的凝重……

这一路的筚路蓝缕、风刀霜剑,这一路的酸甜苦辣、千磨万击,所凝聚的心血、所成就的事业、所牵绊的糊口,终究托付于谁?终究谁堪托付?

45岁的他,不时想起自己35岁时懵懂、模糊而被迫的选择。十年来,他逐渐清楚自己肩上那个担子的意味和分量。这个担子,是父亲的心血、工人的生计,他得发扬光大,不能让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这个担子,更是机遇与挑战、使命与担当,他得踔厉奋发,让几十年的努力厚积薄发。

他更惊奇地发现,原来国家的荣光、前途等宏大的命题和字眼,其实就离每个人很近,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努力中。

入了行才知道,特殊钢冶炼技术,关乎国计民生的飞跃、大国重器的制造,是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和设备,一路绝尘、名利双收,乃至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入了行才知道,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加工滚珠的原材料——笔尖钢却长期依赖进口,我们直到2016年9月才研制成功。这样的痛,何止一二。

入了行才知道,作为特殊钢冶炼设备生产商,努力和突破的意义与荣光。因为我们一路追赶、攻坚克难,国外设备供应商优势地位被撼动,被迫大幅自降身价;因为我们锲而不舍、自主创新,我们用自己的设备炼出的特殊钢,已经变成航母甲板、潜艇耐压壳、核电站导叶……

十年面壁图破壁。这十年,有过无数殚精竭虑,有过无数峰回路转,有过无数愈挫愈勇。他在淬炼中变得柔韧而刚强,从容而坚定。

这十年,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十年,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十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歌可泣的十年。

好巧,能够与国家同频共振。好欣慰,能够为国家增砖添瓦。

我,18岁。45岁的他,是我的父亲。大学专业我选择了材料学,为了将这份事业发扬光大,也为了追赶和超越。

他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是千千万万接棒人中的一个,我也是。唯有向前,方不辜负。





最后,由衷祝贺每一位获奖学子!希望科院人能从他们身上收获奋勇前行的动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执奋斗之笔,书青春之卷。





END





2024年10月27日(第1903期)
出品 | 宇航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 | 何妍娴 郑玉汶(实习)
责任编辑 | 妍娴 吴
审稿丨刘薇娜 高君 丁荣勋 杨沛琪

终审丨龙瑞全 习晓敏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厚德博学 自强立功”,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