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漳浦融媒”
六鳌镇,小红薯成了致富路上的“金娃娃”;长桥镇,3000余亩花卉苗木点绿成金;前亭镇蜜原生态农场形成生态农产品生产、深加工与农业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在新农人的打理下,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特色产业在漳浦乡村“生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将红薯卖到欧洲
六鳌镇村民把地瓜集中到路边的空地上。林杜鸿 摄
这两天,六鳌镇下寮村连片的地瓜田里,农户把地瓜藤一棵一棵地拔出来,然后捻掉地瓜、捋掉尘土、装筐,2024年地瓜品质好、销售旺,“90后”电商从业者陈毅鸿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陈毅鸿在介绍六鳌地瓜推广流程。周团艺 摄
陈毅鸿是漳浦县六鳌镇第一批尝试六鳌电商的返乡新农人。8年前,他看中了六鳌地瓜的发展潜力,选择回乡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电子商务领头人,与全国各地的红薯种植基地合作,培育并销售高品质红薯。
“六鳌这边土质好,种出来的地瓜品质高,外形饱满匀称,一亩可收获上万斤。六鳌地瓜刚刚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们的发展空间更大了。”陈毅鸿告诉记者,2016年,他在淘宝网开设六鳌红薯专卖店。由于网上销售利润可观,漳浦的红薯淘宝店越开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大。他意识到,必须调整方向才能发展壮大。于是,他开始从零售低端体系转向中端批发走量,产品遍布淘宝、京东、社区团购等平台,供应链越做越完善。2020年,在漳州市商务局的推动下,他将六鳌红薯卖到了欧洲。
“我们采用标准化流程,从基地种植标准化,再到工厂红薯生产标准化,高温愈合糖化、消杀,随后包装、运输。”陈毅鸿说,“高温愈合糖化”是提升红薯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他多年来研究出来的一道红薯储存工艺,经过高温杀菌后的红薯储存期可以达到6个月。
如今,陈毅鸿创办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研究产品的种类,比如鲜红薯、烤红薯、冰凉烤红薯、切块红薯等,多元化的产品不仅满足食客的不同需求,也提升了红薯的附加值。陈毅鸿一边抓业务,一边与全国多地农科院合作,研究红薯新品种。目前,部分新品种已经试种成功,进入推广阶段。
在陈毅鸿等众多新农人的努力下,六鳌镇的地瓜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年产量超过6万吨,拥有4500多户种植户、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以及30余家电商企业。作为六鳌人,陈毅鸿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把六鳌红薯的发展模式带到全国各地,实现红薯种植户的共同富裕。
把握机遇返乡创业
长桥镇友爱村航拍图 (资料图片)
走进长桥镇友爱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苗木郁郁葱葱。“友爱村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以海峡花卉集散中心为依托,发展高优苗木花卉产业。截至目前,全村苗木花卉产业已经从2005年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亩。”友爱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友土介绍。
友爱村位于长桥镇北部丘陵地带,山地多、水田少,现有山地8446亩、农田896亩。早些年,农田以种植水稻、香蕉、地瓜为主,山地则种植荔枝、龙眼和李树,经济效益一般。在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的影响带动下,2005年,友爱村开始转变观念,依托山地优势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不少敢闯敢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发展机遇。刚踏出大学校园的林志艺便是其中之一,他于2013年8月创办漳浦县万象新园艺场。刚开始,他跟着村里人种植秋枫树。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产品过于单一,便开始走南闯北参观学习,引进国内热销的海棠、乌桕、香樟等苗木品种。
和林志艺一样,林国煌回乡创办了国煌园艺有限公司。刚开始,他以地被苗种植为主,但地被苗种植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经过多方考察筛选,林国煌发现红花继木颜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红花继木非常难种,怕缺水,而且每长一遍芽都需要定期修剪。刚开始种的时候,成活率不高。因为不了解它的生长习性,有时水浇不够、肥下不够就会出现叶黄现象。”林国煌经过不断摸索,掌握了红花继木种植技术,红花继木成活率提高了,销量也开始稳步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开始推广扩种,如今已种植红花继木五六十亩。
通过能人带动,友爱村的苗木花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村里还探索建立“村企+个体工商户+种植户”联建机制,成立友爱花卉互联网,促进花卉苗木的生产销售。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内百花齐放。(资料图片)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 (资料图片)
如今,友爱村的苗木花卉产业每年产值有2000余万元。依托漳州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村民的收入日益增加。
引入先进种植理念
蜜原生态农场内凤梨丰收。(资料图片)
在前亭镇蜜原生态农场,毕业于台湾嘉义大学农艺系的詹畯泽将台湾生态农场技术引入当地。
詹畯泽告诉记者,农场自2006年落户漳浦后,一直践行“与大地共生共荣”的绿色生态种植理念。特别是2010年以来,他陆续引进台湾优质果树品种,并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生产管理。如今,在农场里种植有莲雾、玉女小番茄、芭乐等台湾水果共10多种。
“为保证种出生态农产品,农场尽可能不用化学品,用红糖、豆浆等植物蛋白或者动物蛋白培养有益菌,将其接种在有机肥底料上,通过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可以更快地把有机质分解成各种有益成分。”詹畯泽表示,除了引入台湾先进的农业种植理念,农场还引进技术团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对种苗进行本土化改良培育,并在农场周边种植生态林,保留农场的原始生态风貌,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作为台胞科技特派员,詹畯泽还有另一个使命——手把手教会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在前亭镇田中央村,詹畯泽建设了一片水果种植基地,向有种植意向的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并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发展莲雾、小番茄等台湾水果种植,人均年纯收入6万多元。“詹畯泽到现场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我觉得玉女小番茄的果实品质好,市场行情不错,所以我也带动一些农民朋友一起种植。”田中央村农户王良兴说。
除此之外,詹畯泽还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如今,农场已建成一个冰棒加工中心,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农场还作为福建省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和漳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农民和中小学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及农事体验活动。
“厦大附中、嘉庚学院的学生每年都会来农场进行校外实践,不仅是学生,家长也都特别喜欢来我们农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更多人认识并享受生态农产品。”詹畯泽说。
微信最新改版
主办/漳浦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新福建
记者/苏益纯(福建日报) 通讯员/林惠卿
编辑/陈伊灵
责编/王吉成 薛珠玉
监制/陈丽萍 阮彩芳
总监制/杨立宏
为新农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