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研究 | 对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解释类高考真题&模考题整理

文摘   2024-11-28 18:08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影响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解释的因素时代不同角度、立场、史观不同占有材料的丰富程度不同分析方法不同现实政治需要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不同)。

例题:

1.2010·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7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试题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题干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论述,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观点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 《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CD两项结论。

【答案】A

2.2015.6·浙江高考·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答案】A

3.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 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

【答案】D

4.2017·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试题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5.2018·全国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试题立意】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原因的史学研究,史学素养方面主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全面的分析问题)和历史解释。题干说的意思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本题采用过程反映趋势原则和全面原则解决最妙。一是注意题干材料里有两个分号,这是表示材料提到的三种观点是并列的意思,即权重一样大,不存在哪个观点是重心的问题,故运用全面原则分析选项,即正确选项必须是全面包含三种观点的选项。二是注意题干材料里的“传统观点”、“”“后来(观点)”、“又有学者提出(新观点)”,这一组词表示的是关于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原因的研究发展过程,反映的是研究发展的趋势,运用过程反应趋势原则,即正确选项必须包含“发展趋势”之意。至此,水到渠成,立刻拿下正确答案B项。A项,“只能”太绝对,且题干并没有肯定哪个观点而否定另外两个观点,也不符合题意。C项,题干材料的主体之一是“英国”,与其他国家没有关系,主体不一致,秒pass. D项,材料没有反映后期学者研究观点比传统观点可信的意思,不符合题意;且只涉及三个观点中的两个,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23河北卷·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试题立意治史价值取向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史料,领会青铜器铸造者与撰史者的主观意图,准确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依据题干,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与历史典籍对诸侯称谓的记载存在差别,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徐王” “越王”为其自称,而《左传》等历史典籍称上述诸侯为“子”,旨在维护分封秩序,这说明两种类型的史料都体现一定的主观性,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分封制,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故排除A项。出土文物的信息可信度也需要其他史料进行佐证,故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答案】D

7.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试题立意治史价值取向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不等于正统思想,比如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这才属于正统观念的差异,而且左右二字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情感倾向不是根源,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8.2025莞深金太阳联考·12虽然1415世纪的人们是黑死病、饥荒、战争等一系列被后来历史学家称为危机的亲身经历者,但是,他们从未使用“危机”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特别是战争,倾向于以短期的直接原因对政治事件做出解释。由此可知

A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缺乏可信度     

B历史叙述无法准确描述客观历史

C史学理论进步利于深入探究历史     

D只有亲历者的记录才是真实可信

【试题立意】不同史学视角对历史认知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1415世纪的人们和后世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有所不同,后世史学家能够用更宏观的视角(如“危机”)来审视历史事件,这反映了史学理论的进步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历史,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对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的可信度进行评价,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后世史家撰写的历史缺乏可信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明历史叙述无法准确描述客观历史,只是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差异,这并不能证明历史叙述的准确性有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只有亲历者的记录才是真实可信的观点,而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也不能仅仅依赖亲历者的记录,还需要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D项。

【答案】C

9.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描述

D.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试题立意】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解析】根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10.(2024广东省一模·13)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1793年被出身贵族家庭的科黛刺杀。图1和图2分别是两名法国画家创作的反映该主题的画作。两幅画所描绘的主题一致,但细节却有所不同,如对刺客科黛的形象的描绘。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

A.难以客观记载历史重大事件         

B.不断重构民族的历史记忆

C.其价值取决于作者所处时代

D.不及文字史料的可信度高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难以客观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说法极端,A选项错误;对于马拉之死,不同画家的记叙体现了画家对马拉之死的态度的不同,图一从绘画的主体看,科黛成为绘画的主体,而且科黛表情端庄镇定,可见作者是对科黛刺杀马拉的肯定,是对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暴力统治的反对,图2中马拉之死体现了民众的反对科黛刺杀马拉,认为马拉之死是对大革命的损失,两幅画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马拉之死有了不同的解读,对于马拉之死,这段历史,两位画家有不同的解读,B选项正确;不是画作价值取决于作者所处时代,而是所处时代影响作者的创作,C选项错误;画作不及文字史料的可信度高,说法极端,D项错误

【答案】B

11.2023汕头三模·4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 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 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 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国内混乱;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从夏商周到现在,四千多年历史中,王安石堪称古今第一完人。综上可知,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评价,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由导致国内混乱到成为北宋灭亡的原因,非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排除A项;对王安石的评价,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而非缺乏标准,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不同人的评价,而非历史认知被颠覆,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12.2021·江西景德镇质检2016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此决议说明了

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C.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认识更加清晰

D.巴黎公社的史料丰富程度影响历史结论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由“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可见,重新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意义,意味着对其价值的认可,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巴黎公社的性质,排除A项;“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种转变不是时间的推移造成的,而是价值观的认可造成的,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关于巴黎公社的史料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13.2023T8联考•1)下表为先秦时期对“百姓”一词的记载,据此可知

A.国人在先秦政治中有一定影响         

B.民本思想影响商周的统治理念

C.百姓的词义演变体现时代变迁

D.族群认同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试题立意】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认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姓”一词最初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贵族,后来泛指平民,这一变化体现了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的演变,故C项正确;“国人”在先秦时期指居住在城郭中的居民,与居住在城外的“野人”相对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商周政权的统治理念是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族群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23高三历史午练18·14)李鸿章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以下为若干史料记载。如表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A.《李鸿章传》为研究李鸿章的一手史料,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B.《卖国贼李鸿章》相对客观公正的评述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C.《中国近代人物评论》片面强调李鸿章的功绩,具有主观性

D.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一百多年来,梁启超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从其中既有“甲午之败,其难辞其咎”“甲午战争失败更是其军事上消极抵抗和外交上积极投降所致”,也存在“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但也有误国之处”等说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D项正确;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体现的个人观点,不能说明其可信度较高,排除A项;《卖国贼李鸿章》的个人感情色彩深厚,不是对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客观公正评述,排除B项;《中国近代人物评论》中采用了辩证法,对李鸿章的评价并不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15.2023高三午练10·9)王安石变法后近800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20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盛赞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这反映了

A.历史认识的时代性                 

B.历史真相的不确定性

C.历史评价的阶级性

D.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试题立意治史价值取向不同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解析】据材料“王安石变法后近800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20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可知,伴随时代变化,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发生了变化,说明历史认识的时代性,故选A项;B项是历史不可知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时代不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同,故与阶级无关,排除C项;由于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的差异,历史解释会出现差异,故历史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排除D项。

【答案】A

16.2023高三历史午练91)《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历代都留下同题名篇,如表所示。该表可以说明

A.朝代更迭改变文学创作风格

B.皇帝好恶影响文学评价标准

C.文学作品体现作者价值取向

D.诗歌体裁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试题立意】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解析】根据材料《饮马长城窟行》在历代的价值取向都不同,在东汉时期,体现出“绵绵思远道”;在隋朝时期体现“鸣鼓兴士卒”,颂扬了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在唐朝时期体现“迥戍危烽火”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此诗先描写了悲壮的塞外之景,然后描述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最后写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及自勉、对边境安宁、四境宾服的向往,表现出文学作品体现作者价值取向,C项正确;文学创作风格没有改变,都是诗歌形式,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文学作品体现作者价值取向,没有体现出皇帝的好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诗歌体裁的变化,都是乐府诗,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17.2023高三衡水金卷第五单元•6)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

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试题立意】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解析】从材料可知,郭士立从外国人的角度否定了魏源《海国图志》的价值所在;梁启超则看到了魏源《海国图志》对日本崛起发挥的作用;李少军则从思想解放、反侵略的角度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这主要是因为三人处于不同时代,受时代与眼界的影响,因此评价也不同,故C项正确;系统性无法体现,排除A项;B项“唯一尺度”、D项“受政治因素的左右”表述太绝对,排除BD两项。

【答案】C

18.(高三历史午练2·10)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A.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      

B.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C.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

D.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

【试题立意】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画作带有的浓厚的时代色彩。

【解析】据材料可知,不同时代、不同属性的文献,塑造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禹的形象,是历史叙事之"当代性"特征的具体呈现,即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故选B项;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与“西周文献……远古圣王”不符,排除A项;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与“西周文献……远古圣王”不符,且诸子只是称颂禹,不涉及大一统,排除C项;材料强调时代影响价值观建构,而非经济模式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B

19.珠海市2021届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4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北宋编纂《新唐书》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必然性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发现

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试题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题】史料中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记载体现不出“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A项排除;综合多种史料也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真相,题干中也没有涉及多种材料的综合和验证,故B项排除新唐书和《旧唐书》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不属于新史料的发现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编者忠于已有史料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直接从唐实录中摘录的。《新唐书》成书于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理学占统治地位强调伦理纲常对于李世民“夺”持批判态度说明政治时代不同影响了两本史书中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D项正确

【答案】D

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6.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 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 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 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试题立意】历史叙述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实的如实反映,它会受到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解析】不同时期文学形象(孙悟空)出现不同的塑造主要是由不同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故C正确;A中的“阶级立场”、B中的“知识层次”、D中的“史料掌握程度不同”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答案】C


来源:历史园地



监制:樊学兵   统筹:徐连生   

审校:毕艳华   责编:段本汉


版权声明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微信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时政资讯、升学备考

联系我们

电话:13782947402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教育辅导类报纸,该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赢市场,以向中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精神食粮为己任,坚持正确导向,规范办报行为,求真务实地为广大中学师生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