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名研究生参加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学术实践团

文摘   2024-11-02 22:01   湖南  

这是一次党建与乡建、青春融入乡村的深情对话,我们留下的脚印可能不多,但步步坚实。

完成山西平顺的实践调研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专业博士生陈志文这样说。


不久前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这9所全国高校

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高校的

12名研究生和2位教师

共同组建了一支研究生学术实践团

团队依托

中国人民大学先锋社会实践项目——

“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

采取“地方出题、教师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式

来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

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的主题是

“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期西沟如何在党建引领下

持续将农村工作做深做实做出特色”

▲ 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

赴山西平顺实践团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5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旨在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举措,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有107所。此次西沟之行,是联盟打造跨高校、跨学科、跨专业学术育人共同体的首次尝试。


走在田间地头

“劳模精神”从模糊变得具体


实践团同学们的收获有的来自课题调研本身,有的则来自“行走”。


“在来西沟之前,我总觉得‘精神’离我们很远,有时甚至对学习‘精神’有些排斥,觉得有些虚。”来自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硕士生白尧说,但是到了西沟乡之后,在一个又一个村子的走访调研中,“我觉得这些天过得越来越充实,不仅是调研工作安排得很丰富,精神上也感到很充实,当你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一种精神后,人会变得充实,甚至觉得灵魂得到了升华。”


西沟乡被不少人称为“劳模之乡”,这里不仅是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故乡,还走出了李顺达、郭玉恩两名全国劳动模范。


白尧与实践团中的大部分同学一样是00后,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对农村生活并不太熟悉,对一个乡村能走出多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更加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劳模精神在乡村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充满着疑问。


这种好奇,从实践团的同学们踏上西沟那一刻便开始了。


“在我印象中,北方的农村都应该是光秃秃的,但是我在来的路上就发现,这里像极了家乡,眼前到处都是山,满眼都是绿。”贵州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生谢游书迪说。


西沟乡党委书记杨峰岗介绍,西沟的自然条件其实并不优越,因为地处太行山区,石山石沟遍布,种什么都很难成功。“在这里,别说一山坡的树,种活一棵都很难。”杨峰岗说,是申纪兰等老一辈人带着村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坚持不懈、“逢土必种”,才造就了现在的绿水青山

▲ 实践团参观西沟展览馆

了解西沟乡发展历史


人们说,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特定年代产生的精神还能延续到现在吗?这其实也是实践团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即便只在西沟参观两三天,申纪兰、李顺达的事迹也很让人震撼。那么,在当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否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专业博士生陈露提出了这样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同学们逐渐找到了答案。

实践团在西沟展览馆前重温入党誓词


“无论到哪个村子都会发现,村干部们对自己管辖区域里的所有人家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复旦大学老年学专业硕士生李冰逸说,“谁家有什么事、谁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哪所大学都心里有数。”

不少同学有类似的感受,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任佳记得,在西沟乡赵店村调研时,村干部带着同学们去看了一处已经施工完毕正在进行验收工作的民宿工地,“我发现,这些村干部虽然并不负责具体施工,但是他们却对很多施工细节特别清楚,哪个房间什么格局、哪扇窗正在准备更换,都说得特别清楚,村支书说的‘咱们村干部就是服务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觉得‘理解中国’首先是一个动词,要在不断的经历中去理解。”白尧说,通过行走在西沟,看这里的人在做什么,听这里的人在说什么,才能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而那些看似遥远和模糊的劳模精神,也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生动。

实践团在西沟乡赵店村进行调研


走到村干部身边

“到基层去”从呼唤变为现实


在多天的实地调研中,最让实践团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奔忙在基层的年轻人们。


“我是学老年学的,来西沟之前我就知道现在的中国农村也在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真的到了乡村之后,从纸面来到现实,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老龄化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什么。”李冰逸说,村里的年轻男性很少,连年轻女性都不多,不少年轻女性生完小孩不久也外出打工了。

▲ 实践团在调研途中进行交流讨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西沟乡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在乡村留守老人和孩童中间穿梭忙碌的年轻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我记得一位跟我们交流的驻村干部是个95后,比我们只大几岁,她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琐碎,也非常细小,比如帮着村民复印。”李冰逸回忆道,当大家质疑这些琐碎工作的意义时,这位年轻的乡村干部却说,“干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干好了一件大事。”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呼吁和鼓励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干事创业。在此次调研的多个瞬间,“去基层就业”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逐渐具象化了。


实践团的同学们发现,年轻人在基层就业不仅仅体现在琐事、小事上,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更年轻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给乡村注入发展的活水。“在韩家村调研时坐在我对面的年轻干部,曾在北京当了四五年程序员,一年前毅然回到西沟,投身他认为更有意义的工作,”陈露说,“这个决定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里不仅有一心建功乡村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在外打拼多年、带着资源和见识反哺家乡的青年才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吕悦感慨道,“他们的故事让我对自己毕业后是否回到家乡、深入基层有了更深刻的审视和思考。”

实践团跟随返乡创业人才参访


走到乡土最深处

“跨学科学术训练”从设想落到实处


来自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密切交流,不同的专业视角得以交锋、融合,激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谢游书迪长期跟随导师在一线为茶农提供种植技术和产品推广的专业指导。“这里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和支柱产业与我的家乡有诸多共通之处。”平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令谢游书迪受益匪浅,“我想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生郭润泽所学专业与无人机相关,年轻的乡村干部们得知后,立刻开始跟他探讨如何利用无人机在山区的防火监测中发挥作用。

实践团深入田间了解潞党参种植情况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八个字:‘实践经济、柔和谦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生许有亮说,就是希望我们能始终保持谦和的心态,始终用实践调研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搞研究。无论走到哪一方田间地头,许有亮的手里总是攥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实践团白天深入到田间地头、村户农家,晚上便开始激烈讨论,党建与乡建、乡村与青春、理论与实践……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在实践团学术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师翟文康的带领下,分享见闻感悟、交流案例经验、提炼学术问题、探讨破题之道。


实践团每晚召开交流会

围绕当天调研内容进行研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深入的实践。”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郭金广说。在每晚将近两小时的讨论结束后,郭金广还会自己整理提炼当日的讨论录音,进一步消化调研实践的收获。


充实的调研行程并不是走马观花,同学们以实践促学术的脚步走得很扎实。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反复研讨,提炼出西沟乡在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中“一大底色、两个核心、三大支柱、四大体系、五个为民”经验模式,立足精神价值与物质转化、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资源有限与综合发展、局部带动与整体辐射四对关系提出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形成了一份近三万字的调研报告。



一群朝气蓬勃、满怀热情的青年

在乡野田间留下扎实的脚印

切身感受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地方发展的实际任务

于无字处读书

在实践中答题

在行走中 “理解中国”

为他们点赞!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微信号:gfkdyjsy

投稿邮箱:kdyjszj@163.com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打造人才高地,携手奋进一流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