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复工了,你过得如何?
头大, 好不容易到公司,却发现啥啥找不到;
任务一大堆,ddl就在眼前,但实在不想碰;
经常闪念,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谁都比自己强,但还得继续干…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你可能有点:职业倦怠。不过你也别太紧张,职业倦怠可以说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了。
来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大姨妈似的,只不过不分男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
这病能有多普遍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数据。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数据是:53%参与调研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
《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职场人重度职业倦怠。
也就是说哈,明天你上班挤进那种能坐10个人的电梯,你环顾四周,电梯里的空间内就有7个人觉得工作有点烦,1个觉得自己要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破解这种大姨妈式的不想上班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burnout)这个概念,用来说明【一个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与情绪的极度疲劳】。
之所以研究这个议题是因为研究者自己也经历了【职业倦怠】:
在青年时,弗罗伊登贝格尔热血满满,以拯救全人类为己任,打死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这么疲倦,看到病人各种死活,内心竟然毫无感觉?一开始,他憋在心里着谁都不说。观察了许久之后,他发现除了自己有这样的状态,周围很多医生同事也都是这样。后来,他还发现不仅在自己的行业里这样,很多服务类型的行业里都会这样,特别严重和明显的比如教师、警察、护士。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会有一天面对曾经让自己激动不已的工作,居然麻木不仁。并且,都是在自己有能力做事的情况下,但却没动力去做。
著名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描述:
“我不行”
专业上,叫【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挂在嘴边的都是“我不行,我没用”。
"不把自己当人”
专业上,叫【去人格化】:depersonlization,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同事的痛苦非常冷淡。他们不把自己当人,当然也不把人当人,偶尔可能良知一闪还会内疚,但是忍一忍又重新木头人了。
“心好累”
这在专业上叫【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不想干活、不想扛责任、啥事都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以上三点,连起来说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干了,我不行,但是TMD还得干啊……
你说能不倦怠么?!
下面列出来了《马氏工作倦怠量表》的症状描述和对应原因(快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病)
马氏工作倦怠量表
为什么我们
会有“职业倦怠”呢?
可能从倦怠的英语名解释更清晰:“Burn Out”,燃烧殆尽。
答案是:高的蜡烛先熄灭。
( 意外吗?)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使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我想说的其实是这个隐喻背后的含义:
蜡烛高度代表能力
火苗旺盛程度是工作状态
空气是动力
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越优秀的人可能越容易倦怠。
为什么?因为好的蜡烛需要大空间,他们烧得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当低水平的人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他们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那可以做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从这么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看看自己能做的事
加入空气(换更大的杯子)
这个很可以理解,主动在工作上要求和创造更大的空间。如果工作实在没法让你“吸氧”,你也可以试着转战下其他领域,比如发展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多花些时间制造家庭时光,或者读读书也是很好的方式。
降低二氧化碳,以下都是严重的“二氧化碳”:
第一种是高度重复性的工作。
有个典型例子:还记得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表情吗?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采用弹性工作时间、或者游戏化的方式。
第二种是工作里缺乏人际回应。
这时你可能需要主动要求上级反馈,有事没事多主动的撩拨一下工作对象以及同事。
第三种缺乏控制感。
什么叫缺控制感?——无间道里梁朝伟去做卧底,天天提心吊胆,只能在天桥上给上司黄sir打电话:
“见面?你想我死啊?警察局里有内鬼!……你问我去干什么?我去看心理医生!我心理变态啊!就这样,挂啦!”
当工作要求高而且控制水平低,还缺乏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时候,人最容易没有控制感。这个时候,你可以主动细分目标,聚焦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放手不能控制的部分。既然,工作实在控制不了,那至少做一个可以自控的人。
调整蜡烛的燃烧速度
你得意识到自己烧的太猛了。重新定义下工作的边界,尤其是调整下完美主义。
很多时候,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完美主义者设置了很多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是的,很多心理疾病的源头都在此。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管理自己的预期,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职业倦怠。
▼
以及,以下的:
预防为主
倦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常给自己做点儿自我评估、自我觉察。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把工作带回家、睡一大觉醒来还是觉得累、自制力下降(比如暴饮暴食),那么,你可能已经轻微倦怠。
轻微倦怠的调整还是比较容易的。
以下这张自检表,你一定要收藏起来没事给自己和同事对照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又病的不轻了):
倦怠自检表
另外特别想强调一点:”倦”可以,“怠”不得。
“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
“怠”,则是怠工,懈怠,是外界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其实刚感觉到“倦”,就自己主动“怠”起来。其实会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大家都还记得电影里登山队员太冷要冻死了的时候会做什么吗?这时候,队友就会给你抽大嘴巴子,不要睡不要睡!其实越是倦,越是要打醒精神去应对自己,不要怠起来。
首先是打开【职场大姨妈】的正确方式:不要像无知少女一样:“我天,我怎么倦怠了!?”
而是,要用一种看尽世间事的老司机心态:“矮油~您又来啦,来来来,坐坐坐”。
然后,快速用前面的症状图找到倦怠点。
然后试试看刚才介绍的三种防燃尽的招数,尽快的调整状态。
记住,没有人能不倦怠,但是高手能快速从倦怠里反弹。
职业倦怠,这种“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是这个焦虑社会的流行病:和时代特征相关,大范围流行,周期性出现,无法幸免,也没法根治,也别指望根治。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和这个老朋友打交道:调节奏、缓压力、增加动力、创造新空间。